北京丰泽园饭店初创时,6位堂头中,福山人就占了5位

烟海e家 2024-06-18 00:10

  中国的菜系历史上有“帮口”之说。所谓帮,即行帮,以从业者来自的不同地域区分;所谓口,指的是地方口味,也就是地方风味特色。如鲁帮菜、川帮菜、粤帮菜、苏帮菜。其中,山东的鲁菜不仅闻名齐鲁,而且一度轰动京师。早在明清时期,鲁菜就晋京成为御膳房的皇宫御膳。

  有资料表明,当时北京城的大饭馆尤以山东馆的历史最为久远,而山东馆从事烹饪的有“两帮”,一是福山帮,二是济南帮。

  张友鸾先生在《中国烹饪》中撰文介绍:“五六十年前,北京有名的大饭庄,什么堂、楼、居、春之类,从掌柜到伙计,十之七八是山东人,厨房里的大师傅,更是一片胶东口音。”这“一片胶东口音”道出了福山帮在餐馆林立的京都的显赫地位。

  北京餐饮酒肆有“八大楼”、“八大居”、“十大堂”之说,据了解,这些楼、居、堂十之八九都是由福山人经营的。

  《中国烹饪百科全书》中描述:“在北京的山东风味餐馆有30多家,但以丰泽园饭庄名气最大。该店建于1930年,几代名厨掌灶,所制菜品清鲜脆嫩,卓尔不凡,尤以清汤菜、奶汤菜名冠全市”。

  鲁菜馆名冠京城

  丰泽园饭店位于前门外珠市口西大街83号,是京城经营正宗山东风味久负盛名的老字号,于1930年中秋节开业。

  饭店的发起人之一叫栾学堂(外号“栾蒲包”,今福山张格庄镇浒口村人氏),他是位于北京虎坊桥大街、号称北京“八大楼”之一的新丰楼的堂头儿,和他一起创业的还有20多位师傅,他们靠着同德银号经理姚泽生、西单商场经理雍胜远的5000元资助,最初选址在煤市街67号。东家是姚泽生,掌柜是栾学堂。

  当时的煤市街67号是一座四合院建筑,是济南春饭店旧址。据说在开业前,姚泽生召集众股东共商开张事宜,西单商场经理雍胜远特邀书法家李琦参加。在征求饭店的名号时,众人意见莫衷一是。深思良久的李琦提出以“丰泽园”来命名最为合适,并解释道,“丰泽”二字蕴含“菜肴丰饶、味道润泽”之意。在场众人一致同意,并由李琦当场书写了匾额。

  当时的煤市街上,饭店林林总总,名店比肩而立,仅闻名京城的就有泰丰楼、致美楼、百景楼、致美斋等多所饭馆、饭庄。

  刚开张的丰泽园饭庄,定位明确,走高端路线,以服务上流阶层人士为主。从餐厅的布置就别具匠心:各房间的座椅依时令更换,冬绒夏藤;餐桌的台面四周镶嵌白银;台面上使用的是康熙、乾隆年间的彩花酒器。如果来的客人多、需同时开席,可以摆开五六十桌席面,若一桌以8人计,可供400多人同时就餐,这在当时,已属不小的规模。

  一开业,丰泽园由原新丰楼擅长济南菜的陈焕章、李正心、冯成礼、郑福祥等名厨负责掌勺,而负责经营管理、店堂服务和宴会安排的6位堂头中,福山人就占了5位。

  开业伊始的丰泽园将“福山帮”和“济南帮”的风味同时并举,不分伯仲,这在当时的由山东人经营的北京大饭馆中是独树一帜的。

  丰泽园饭庄的菜肴选料纯正、精致,操作更是讲究,每个菜都做到色、形、味俱佳。肉菜有炖肘子、炒肉片、滑溜里脊、四喜丸子等拿手菜;海鲜菜有烧海参、酱汁活鱼、烩乌鱼蛋、酥炸鱼条等名菜。此外,像红烧熊掌、鸡茸银耳、肉爆肚仁、红烧鱼翅、干烧鲫鱼等,也受到顾客的称赞。

  丰泽园饭庄曾一度雄踞北京各大饭庄之首,之后走出京城,在上海、天津、南京、开封等地相继开设名号。

  百鲜都在一口汤

  当时在北京流行吃山东风味的饭菜。依据规模大小,小的叫饭馆,大的叫饭庄。饭庄也分两类,一类是只接婚丧嫁娶,包办酒席,不卖散座,这类饭庄,世人俗称“冷庄子”;另外一类是既包办酒席,也卖散座。丰泽园饭庄就属于后一类。

  由于丰泽园将“福山菜”和“济南菜”这两大鲁菜风味菜兼收并蓄、精华融为一体,因而誉满京城,一时间成为北京最著名的鲁菜馆。商贾名流、达官贵人纷至沓来,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其中就有曹锟、段祺瑞、吴佩孚、韩复榘、张学良、傅作义、张自忠、梅兰芳、荀慧生、谭富英、尚小云、程砚秋、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施今墨等社会各界名流,到此品尝风味美餐。由于这些政要名流的光顾,更使丰泽园名声大振,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北平沦陷时期,经济萧条,多数饭馆、饭庄生意不振,纷纷倒闭,而丰泽园饭庄却因为善于适应时局变化,调整经营,照样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上世纪40年代初,丰泽园又请来了原东兴楼掌勺胶东菜的郭有忠、王明理、康文明等名厨。

  日本投降后,丰泽园饭庄为了更好地发展,又从东兴楼、泰丰楼、同春楼、安福楼聘请了一批福山籍的厨艺高手,堂头增加到了8位。

  此后,丰泽园所烹制的菜肴,不仅选料精细、操作严谨,而且注重刀法、讲究火候,擅长爆、炸、炒、扒、熘、蒸。烹用汤的调制更是堪称一绝。清汤、奶汤,是丰泽园制作许多菜品必用的辅料,他们调制出的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留下了“百鲜都在一口汤”的传世佳话。

  几度起落字号改

  时过境迁,1946年以后,丰泽园虽然依旧顾客盈门,但股东们却因分红不均,导致矛盾加剧,闹得纷纷攘攘,期间一度停业,生意冷清的惨淡局面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新中国成立之初,局面得到了改观,当时的北京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曾指示有关部门要扶持丰泽园饭庄,并提出“丰泽园不能倒闭,要保持风味”。

  1950年9月,政务院设宴招待参加国庆节的各民族代表,相当一部分餐宴安排由丰泽园提供。1952年,政府继续扶持,由国家出资,丰泽园与北京市商业局实行了公私合营,成为北京饭庄业实现公私合营的第一家,与此同时店堂规模也得到了扩大。

  两年后的1954年5月,北京市商业局下放经营权,将丰泽园移交给北京市旅店公司经营。

  丰泽园的生意进一步发展,随之又请来了牟常勋、王世珍、孙茂丰、朱家德等名厨。这里不仅成了知名人士聚会宴饮的所在,而且也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宴会、招待国内外宾客的重要场所。据说当时国家主席毛泽东在家中接待宾客,也经常请丰泽园的师傅去掌勺。

  “十年浩劫”,丰泽园也未幸免,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文革”开始后,由李琦书写的“丰泽园饭庄”匾额,作为“四旧”被砸烂,丰泽园记载鲁菜风味的资料、文件和菜谱被付之一炬,许多珍贵的银器、瓷器、硬木家具也都被砸烂、毁坏。连口口相传的店名也不放过,丰泽园饭庄的字号也被改成了“大众餐厅”,名厨们被扫地出门,只能去烙大饼、蒸窝头、擀面条,临街叫卖。这种窘境一直持续到1970年。

  万里同志重新恢复工作不久,就亲自过问丰泽园的情况,指导恢复正常经营。为了扩大丰泽园经营面积,他又亲自批示,将前院和相邻的华北戏院原址拆除,盖起一座三层楼。1972年4月,这座老四合院内的新楼落成,名厨们重新回归,操持起正宗的山东风味绝技。

  不过,“文革”尚未结束,当时的人们还心有余悸,不敢恢复“丰泽园”的原名,只是将“大众餐厅”改成了“春风饭庄”。

  1972年4月,由于外事工作需要,时任外交部长姬鹏飞到丰泽园视察工作。当他抬头看到大门上的匾额时,不禁惊诧,说“为什么叫春风饭庄?老字号怎么可以随随便便改”。他当即指示:“外国朋友只认得丰泽园,要恢复老字号,挂丰泽园饭庄的匾额。”

  可是,李琦题写的金字大匾额早已被造反派们砸烂了。为了及时应对外事接待活动,饭庄的工作人员只好用纸写下“丰泽园”三个字,盖住“春风”二字,总算将那次外事活动应付了过去。

  不过,从此以后,丰泽园饭庄的老字号也得以恢复了过来。

  改革开放后,丰泽园逐渐恢复了活力,1991年,在拆除丰泽园饭庄原址的基础上开工扩建,从此从煤市街迁址到珠市口大街,并改名“丰泽园饭店”。(刘宗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