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鱼是沿海人家的“看家菜”,最经典吃法是……

烟海e家 2024-06-18 00:02

  青鳞鱼,又名青皮子,是莱州湾的特产,体长12厘米左右,宽约4厘米,鳞片呈青白色,其状恰似柳叶,故坊间又称它为柳叶鱼。青鳞鱼属暖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喜集群,每年初春由渤海湾越冬场洄游至莱州湾泥沙质海底产卵,繁衍生息,然后索食、洄游,形成鱼汛。别看这鱼个头小,却是沿海人家的“看家菜”,在集市,价格高时能卖八九元钱一斤呢。

青鳞鱼资料图

  每年谷雨节气过后,正是渔民近海网捕青鳞鱼的日子。莱州沿海传统的捕捞网具,一是地崖网,又名大拉网,二是拖网和流刺网等。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地崖网早已“寿终正寝”,拖网也因“横扫千军”而被取缔,唯余流刺网仍在捕捞季节大显身手。

  流刺网又称扎网,它的面世,要上溯到130多年前。据《莱州市志·水产》载:“青鳞鱼流刺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仓上村和黑港口一带渔民研制成功。开始在黑港口西北沙滩上打铺放青鳞鱼,青鳞铺由此得名。后传至刁龙嘴、趴埠、三山岛等地,遂成为渔船近海作业的主要工具之一。”早先,渔网全用棉线结织,成本大,还不宜保管,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渔民们采用了聚乙烯单丝做网线,网目大小依青鳞鱼量身定做,然后将若干横长纵短的长方形网片连接起来,再按尺码封扎好浮纲和底纲,一合(读huó)青鳞网算是大功告成。

  计划经济那阵子,我在渔业队里干财务,所以知道按常规配备,一条20马渔船需用60-70合流刺网,总长度足有2500米。渔船偶有缺员,我也随时顶上去。傍晚时分,渔船来到胶莱河入海口的73海区,大车(机师)将船速减下来,有渔民拿铅坠测过水势,拖腔拉调报称:“9庹水(15米)——软泥底——”船长闻言,观察一下相邻渔船的距离,一声吆喝:“下网!”大家各就各位,于上风舷切流下网。因青鳞网网线多是蓝色和浅绿,所以入水后即与大海融为一体,在水流作用下纲举目张,船后立刻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网墙。涨潮了,成群的鱼儿欢快地畅游、觅食,全不知大难即将临头,眼瞅着一头扎进渔网里,瞬间挂成一片白,像晒地瓜干一样。两小时之后渔船收网,船舷两边瞬间起了垛,恰似两座小鱼山。按以往经验,这一潮的鱼起码也有两吨左右,是属打“红潮”的范围了。于是,鲜红的旗帜便悬在桅杆的上空。

  渔船返港,东方业经泛白。放眼望去,条条渔船红旗猎猎,偌大的港口成了红色的海洋。海滩上,摘鱼的人们早已恭候多时,卸下网,分别围上去,以极其纯熟的手法将鱼从网上摘下来,一筐一筐上缴到水产站。

  出红潮的那几天,青鳞鱼的价格最便宜,一角四五分钱一斤的样子。靠近海边的村庄,家家户户都要去买些青鳞鱼回来,准备麦收时节做就食。青鳞鱼的加工很简单,先用清水将鱼洗净,撒上适量的细盐,四五个小时过去,腌制器皿里会浸出一些咸水,俗称“出卤”。之后,捞出鱼,再用清水透一遍,一条条地摆进浅筐或用线绳串起来,晒一两个日头,七八成干就可收起贮存了。当然,这些半干不湿的青鳞鱼,最好再停放三五日,鱼肉即由白发酵至暗红,然后到室外“放风”。此时食之,咸淡适中,醇香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青鳞鱼的吃法有多种,而最经典的莫过于半干不湿时烤着吃。

  记得生产队时期,“三夏”大忙,社员们无暇做饭菜,只有烧烤青鳞鱼既省时、又简捷。烧烤时,人们一般在院内支起两块砖,上置几根绿豆粗的铁丝,鱼放四五条,下燃小把麦秸草。火苗在两砖之间来回燎动,那鱼就被烤得“嗞嗞”冒油,鱼鳞翘起来,说明青鳞鱼已被烤熟了,取下,再烤下一炉。有时,烧烤者也忍不住诱惑,索性“近水楼台先得月”,就地取一木棒,将烧煳的鱼鳞逆向一刮,登时,一股特有的海鲜味直冲鼻孔。撕块鱼肉填进嘴,一边咀嚼,一边抿口小酒,那情,那景,神仙弗如,实难忘怀!阳光灿烂的季节,一家烧烤,四邻生香,家家都烧烤,缕缕鱼香便溢满了整个村庄。

  在莱州坊间,有首歌谣唱得好:

  柳叶鱼,火上游,

  浓郁鲜香唇齿留。

  此味仙界寻不见,

  唯至莱州湾畔求。

  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早年,莱州有个落第举子,回家前的晚上,他在京城客栈烧烤青鳞鱼。一个王爷打扮的人闻香而至,遂问所烧何鱼?秀才边答边让他品尝。来人吃完后问:“还有吗?”秀才敞开背包:“就七条了,若不嫌,请笑纳!”来人并不客气,道声:“谢了!”携鱼而去。客栈老板说:“你小子时来运转了,你道他是谁?当朝天子呀!”

  果然,第二天客栈门外锣鼓喧天,秀才被破格擢升为七品县令。因这官是用七条青鳞鱼换来的,所以,青鳞鱼又有了“七品芝麻鱼”的雅号。(张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