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鲜”本义为鱼名,《说文·鱼部》:“鲜,鱼名,出貉国。”从鱼从羊,有鱼长着山羊胡儿一样的须之意,当指鲇鱼、嘎鱼之类,后泛指鱼类。《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注:“鲜,鱼。”

《诗经·大雅·韩奕》:“其肴维何?炰鳖鲜鱼。”郑玄笺:“鲜,鱼中鲙者也。”“鲜”即鱼鲙,也就是生鱼片。《诗经》时代用的是淡水鱼,今天的潮州鱼生大概是其遗存吧。后词义泛化,新宰杀的鸟兽肉也可称作“鲜”。
新鲜的色彩也是鲜艳的,故引申为鲜明、明丽。现在有些人释“鲜”为鱼羊鲜,望文生义,弄鱼和羊炖作一锅,有些美食节目也以此为噱头,其实这样炖出来的汤既腥又膻。
《周礼·庖人》把肉类的“恶”气分为腥、臊、膻三种,这锅汤就占了两种。即便勉强能喝,也是加了大量作料予以祛除、压制。偏偏就是这样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东西,往往还能流行起来。
新鲜的、鲜活的东西总是少有的,故“鲜”后来又借指少,如鲜为人知、寡廉鲜耻。在黄县话里,“鲜词儿”是稀奇少见的词,比如:老辈儿给石锁叫石掷儿,这可是个鲜词儿。“鲜法儿”指新奇的主意或办法,比如:你还真能想出个鲜法儿来。
二
中国是饮食大国,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讲求味道,食材新鲜是最重要的,故“鲜”又引申为味美。《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宋江因见鱼鲜,贪爱爽口,多吃了些。”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煨淡菜”条:“以淡菜煨猪肉,加汤,颇鲜。”
古人曾按五行学说创“五味”说,并与五行相对应: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但现在研究证明,辛(辣)并不属于味觉,而是花椒碱、辣椒素刺激味蕾产生的灼痛感和热感,基本味觉只有酸、甜、苦、咸四种。
作为一个好吃的民族,虽然最早发现了“鲜”的味道,但一直无法将它准确描述出来。因为不同于明显可感的酸、甜、苦、咸之单一和明确,鲜有很多张面孔,它复杂而暧昧,独特而微妙,任性而灵动。
它隐藏在多种食物的不同风味中,最为美妙但也最不为人所知。再加上国人不求甚解的文化心理,只管吃着鲜就是了,至于鲜从何来、又是如何被感知的,管它呢!
1866年,德国化学家雷特豪森在面筋里发现新化合物麸酸钠(今通用名为“谷氨酸钠”)。他并未在意,他的日本学生池田菊苗却留了意。
日语中所谓的“旨(《说文》释为美也)味”,就是指鲜味,以昆布和鲣节(木鱼片)为原料的日式高汤,被日本人奉为旨味的经典代表。
1908年,已是东京大学教授的池田菊苗吃到一碗旨味充沛的汤豆腐,他猜测旨味可能来自汤豆腐中的昆布,后来通过实验,从昆布的水解物中提取到白色粉末,这就是谷氨酸钠。
池田教授将食物中谷氨酸钠带来的味觉体验命名为umami(鲜味),难以形容和把握的“鲜”终于变得真实可感了。第二年谷氨酸钠开始商业生产,被日本人称为“味之素”,这就是“味精”。老黄县人也称“味素”。
单纯品尝味精,鲜味并不明显,它必须与食盐相结合效果才能更加惊艳。这就好像过去运输条件比较差,海边的鱼虾成堆运不出去,只能沤了做腥肥。加入食盐后,丰富的钠离子让奇观开始显现,鲜味变得简单直接,纯粹尖锐。所以适当的盐可以显著增加整体鲜味强度,如果盐多了,则会淹没鲜味。
黄县人腌咸菜和咸鱼,特别是春天腌秸白菜的时候,把腌了一宿、略扎进点儿咸盐味儿但又不太咸的状态称为“一卤鲜儿”。黄县话用盐腌称作“拿儿盐卤上”,有的地方称作“一拢儿鲜”当是讹音致误。秸白菜吃起来“鲜溜溜嘞”,一旦咸味过重了就只觉其咸不觉其鲜了。
三
谷氨酸钠因为含钠离子,也可以增强咸味,同样咸淡的菜,加了味精吃起来会觉得咸一点。很多人不喜欢味精,说到饭店里吃饭后口渴得厉害。
那是因为厨师不懂其中的道理,先正常调味后,临出锅又加上味精,这样就会造成咸度的迭加。所以菜中如果要加味精,一定要少放点盐。
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熟的蛋白质,其氨基酸释放和能被消化吸收的比例,比生食的蛋白质高一倍左右。
与经过火烤的蛋白质相比,放在水里煮的蛋白质可以释放更多的氨基酸,而且水溶性蛋白从食物中融入汤里,使蛋白质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对鲜味的释放量也比火烤增加了一倍以上。所以不管炖肉还是炖鱼,汤的味道总比肉要鲜。
同样生活在水里,为何海鲜要比河鲜更鲜?这是因为海水中的高盐分会对细胞膜产生渗透作用,细胞内的水分向海水中流失。为此,海洋生物只有提高体内渗透压,也就是细胞液浓度,才能让自己不会脱水而死。
而增大浓度最好的物质,就是分子量很大的氨基酸,以及由它组成的蛋白质。所以海洋生物细胞内的氨基酸含量要更高一点,吃起来味道自然也更鲜美一点。
同样是海鱼,浅海鱼为什么比深海鱼好吃?这是因为近海饵料丰富,近海鱼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比较高,更加肥美,这和繁殖期的鱼虾体内积蓄能量多、更加好吃是一个道理。
近海鱼打上来还是活蹦乱跳的,而深海鱼由于体内压力的原因,出海即死,必须冰鲜或冻鲜保存。在慢速冷冻过程中,鱼肉细胞内自由水析出冻成冰晶,吃起来就会觉得干和柴,味道也较寡淡。
蔬菜也是这样,我们说黄瓜韭菜两头鲜,温度低的时候,植物细胞内的氨基酸含量会高一些。
一般来说,食材越新鲜,味道越鲜美,所以鲜总是与争分夺秒联系在一起的。但通往鲜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海米、干贝、小干鱼、腊肉、笋干等风干晒干制品,因为水分大量减少,鲜味会更浓郁。
在干制过程中,鲜味还会发生一些转化,因而显得味道更加复杂,所以现在虽然不缺鲜肉,但不少人仍对腊肉情有独钟。
三年陈火腿,蛋白质中鲜味物质的分解可达七成以上。徽州名菜臭鳜鱼是在鱼体内源酶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将鳜鱼体内蛋白质降解生成游离氨基酸小分子,同时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味道,弥久留香,回味悠长。
其他像鱼露、虾酱、鱼酱、蛸酱、大酱、豆瓣酱、酱油、豆豉、纳豆、味噌、臭豆腐、酸菜、酸笋、奶酪,也都是通过发酵来使蛋白质降解,从而得到一种与新鲜的鲜不一样的鲜味。
人类嗜鲜的习惯也许早已植根于基因里,母乳中氨基酸的含量与鱼汤中的含量大致相同,而游离谷氨酸在人乳中的含量是所有游离氨基酸中最高的,所以人生下来吃到的第一口食物就含有鲜味因素。
我们之所以天生具备品尝鲜味的能力,不是为了满足味蕾,而是为了发现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便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当然这种能力后天也会发生微调,以更好地适合生存环境及食物。
例如一个内陆人会觉得河鱼很鲜,但海鱼很腥;一个海边人会觉得海鱼很鲜,而河鱼有一股土腥味儿。
四
1913年,池田教授的弟子小玉新太郎发现鲣节中有一种核苷酸——肌苷酸(IMP),也具有强烈的鲜味;1957年,另一位研究者国中明发现蘑菇中的另一种核苷酸——鸟苷酸(GMP),鲜味也很显著。
和谷氨酸钠偏重后感觉不同,核苷酸主要作用在舌的前端和两侧,鲜味具有较强直冲感和先觉感。生鲜鱼肉中的核苷酸含量明显高于煮制和蒸制的鱼肉,所以吃“杀生”吃的不是回味,而是入口具有冲击性的鲜,这也是很多人嗜之成癖的原因。
谷氨酸与核苷酸同时存在时,所产生的鲜味要大大超过它们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鲜味之和,这一现象被称为鲜味物质间的“协同作用”。根据这一发现,在谷氨酸钠的基础上又加入了鸡肉和蘑菇的提取物,来增加风味,这就是现在常用的鸡精、蘑菇精。
在美食江湖中,大家虽然不知道这科学那理论,但长久实践下来,有些经典搭配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践行这一原则。
江南名菜“腌笃鲜”里,就是以富含谷氨酸、肌苷酸的咸肉、鲜肉与富含谷氨酸、天冬氨酸的春笋为主料“笃(咕嘟)”成的,其汤之鲜美用吴语说会“鲜脱眉毛”。
黄县人过年必吃的“三鲜馅饺儿”,猪肉含谷氨酸和肌苷酸,冷帐儿韭菜富含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再加上金钩海米中的肌苷酸,确实是三鲜合璧,鲜上加鲜,黄县话会说“能鲜好几个跟头”,要“倚欹被垛儿吃”——别鲜倒喽。
东北的代表菜品“小鸡炖蘑菇”,鸡肉中含有谷氨酸、肌苷酸和鸟苷酸三种鲜味物质,加上榛蘑中的鸟苷酸,确实是“鲜得一批”。而另一道东北菜“地三鲜”,茄子、土豆和青椒放一起炖,都是蔬菜,根本没有什么协作,称作“三鲜”纯属有名无实。
贝类、虾、蟹等海产品中的鲜味物质主要是肌苷酸,不过相比于其他鲜味食材,它们的鲜中带有丝丝甜味,广东话形容新鲜虾蟹的味道会说“甘甜”。
黄县海边的红毛虾是最鲜的虾,金钩海米就是用它晒成的。到了初冬时节,红毛虾为了过冬和第二年的繁殖,体内(特别是虾头部分)储存了大量养分,吃起来鲜甜中带着奶香,此为鲜之极品。
五
2000年,科学家第一次发现存在于味蕾上的鲜味受器细胞,鲜味为第五味一说就此盖棺论定。
鲜是五味的灵魂,中餐对于鲜味特别重视,厨师刚入门,老师傅就要谆谆教导“唱戏的腔,厨子的汤”,在没有味精的时代,高汤是提鲜的不二法门。
张友鸾在《北京菜》一文中载:“五六十年前,北京有名的大饭庄,什么堂、楼、居、春之类,从掌柜的到伙计,十之七八是山东人,厨房里的大师傅,更是一片胶东口音。”
胶东菜能风行京城那么多年,“福山帮”能独霸后厨的秘诀之一,据说就是把海肠用瓦片焙干研磨成粉,做菜时撒点海肠粉,这相当于原生态的味精了。至今提到吃海鲜,北方就是胶东菜,南方则是粤菜。
黄县为东夷故地,东夷人是古代最早接触海鲜的人,胶东半岛上已经发掘的古文化遗址,大多伴有贝丘出土,所以黄县话中关于鲜味的表述就比较多。
“能吃飞禽一口,不吃走兽一斤”,禽肉中鲜味物质要更多一些。“能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麻姑献寿”“蟠桃宴”,桃是仙人之食,桃之味重在鲜,仙是人之轻灵者,鲜是味之轻灵者,仙人聚会总不能抱着个肘子啃吧,吃个鲜桃还是比较有品位的。
有一种农历六月成熟的桃子,名字就叫“六月鲜”。新下的嫩蒜叫“鲜蒜”,刚刨的花生叫“鲜花生”。“鲜花椒酱”是黄县名吃,还未成熟的鲜花椒捣碎,和肉丁、面酱炒熟,麻酥酥地宜酒宜饭。
形容味道非常鲜美,会说“溜鲜溜鲜”,也说“鲜灵”,比如:这鱼汤溜鲜溜鲜;青辣椒有鲜灵味儿,红辣椒甜模嘎嘞。
保定话夸菜味鲜会说“真鲜亮”,黄县话的“鲜灵”可能也是写作“鲜亮”吧,只是因为轻声变韵的原因,“亮”读如“灵”,“风凉”也是这样读的。
“鲜亮”也指颜色明亮、鲜艳,比如:你这件衣裳色儿挺鲜亮嘞。“尝鲜”指吃时鲜的食品,比如:樗芽儿刚下来,咱尝个鲜吧。也指尝试新事物,比如:那时候刚时兴喇叭裤,她就尝鲜买一条。
伤口结的痂掉了,露出鲜红的肉,这叫“鲜肉儿”,与现在网络用语“小鲜肉”所指不同,但都有鲜嫩之意。在黄县话里,“鲜”又与“美”同义,比如:凭什么让我替你背黑锅,把你鲜嘞。(王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