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供销社承包了农民的生活

烟海e家 2024-05-28 15:05

  供销社,诞生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合作化运动。早期(上世纪50年代初)从农民入股合作经营的模式开始,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形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统一、面向农村,服务“三农”的商品流通主渠道体系。历经30多年发展,基层供销社日益成为乡村经贸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后,供销社兴盛不再,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记忆。“院子大,房子破,一看就是供销社”。这句顺口溜形象描绘了基层供销社由盛到衰的景象。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创新,继续服务“三农”,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是当代供销社人需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上世纪70年代,我在蓬莱南王供销社工作。作为老一代供销社人,每当回忆起当年红火的供销社,回忆起那些充满激情与阳光的日子,仍有满满的眷恋与不舍。

  一年关门一天半

  供销社没有上下班概念,只讲开门和关门,与农民同作息。每天日出前,驻地大门市屋顶上的大喇叭晨钟般地响起,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各门店纷纷打开门窗,挑满水缸,洒扫街面,除尘上货,洗刷清洁,忙得不亦乐乎。

  开门就是一天,早、中两顿饭职工都在柜台吃。端着饭碗卖货,顾客见惯不怪;嚼着馒头收款,我们习以为常。每逢赶集日或年关腊月,吃不上午饭是常事。傍晚太阳落山,农民收工,我们也打烊“下班”。

  每天十几个小时,店里店外,忙个不停。天天如此,一年忙到头,直到大年三十下半晌儿,太阳还没落下,街上已零星响起鞭炮声,店里少有顾客,每年也只有在这一天的这一时刻,才可以提前关门。

  值班的,去食堂包饺子;回家过年的,大箱小包,骑着自行车迫不及待往家赶。正月初一停业一天,初二开门一上午,初三正常营业,新一年的忙碌就此开始。年复一年,辛劳不止。

  练就十八般武艺

  供销社为农村农民服务是全方位多领域的。从商品供应到农副产品收购,从扶持多种经营到助农劳动,都是我们的应尽之责。

  摊子大,网点多,职工人数最多时达一百一二十人。除公社驻地有大门市(日用品综合商店)、生产资料门市、饭店、采购站(农副产品收购)、食品站(杀猪卖肉)等门店外,本公社东西南北4个较大的村均设有综合零售店,其余小村又有28个代购代销点。这些经营网点基本使群众日用品买卖不出村、大宗物资购销不出公社。

  小到针头线脑酱醋茶、烟酒五金鞋帽袜,大到化肥农药汽柴油、锄镰锨镢犁耙耧等,简直就没有供销社不卖的东西。虽然那时物资匮乏,许多商品还是按计划供应,但我们本着满足需求第一,宁多勿少、宁滞(销)勿缺的原则,努力让柜台物资丰满,保障吃穿用必需品的供应。

  特殊物资,只要群众有急需或较大需求,我们也积极寻找货源。

  如,1972年前后,农民修房盖屋常因木材紧缺买不到檩条,我们便多次派人去东北,购进桦木杆子1000余方;

  许多生产队牲畜严重不足,我们曾两次到内蒙古赶马300多匹。这些稀罕物,不仅给当地救了急,周围一二百里外的群众也闻讯争相购买。

  在那物价低廉、普通职工年工资仅四五百元的年代,供销社每年的销货额均达二百余万元。

生资门市下乡送化肥

  重服务,轻盈利。计划体制下的供销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重在服务的公益性企业。体现在商品价格上,便是廉价(微利)、公平、统一、稳定(多年不变)。

  如,一般商品只在三级批发价上加少量经营成本(统一的批零差)形成零售价,重要生产生活物资多执行上级统一定价。因此,一县一省乃至全国同品同价现象较普遍。

  再如,供销社饭店也仅以保本或微利为主。一盘炒菜、一碗面条,该投多少料、卖多少钱,都是按规定标准核定,不管赔挣,就这卖法。

  这种定价机制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既保障供给,又不挣农民的钱;体现在其他服务上,则是不计人力物力成本的无偿服务。如,从农民手里收购的农副产品、废品等,均以收价上缴,不挣一分钱。柜台上,一两兔毛也收,两个酒瓶也要,三个鸡蛋不嫌少。

  采购站还有果树、药材、畜禽养殖等技术员。他们长年深入村队,对多种经营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如苹果、葡萄等从栽培、施肥、打药、剪枝、收果全程服务;禽畜技术员常年走东家,串西户,鼓励、帮助社员养羊养兔,建舍、喂养、薅毛亲手教,还常组织观摩现场会,互相交流经验等。

  全公社三四千亩的果、药种植基地和万余只兔、羊养殖业,为农民年创收二三百万元,其中无不浸透了供销社职工的辛劳汗水。

组装自行车

  生产资料门市部也有化肥、农药、农机技术员,巡回乡间,帮助生产队解决问题。有一年,农技员周师傅仅凭简陋工具制作了一台简易铡草机,以材料成本价转卖给班家庄村,帮这个贫困村解决了大问题。

  “三夏”“三秋”农忙季节,我们都派出支农小分队,割小麦、刨玉米,与社员挥汗如雨同劳动。还积极送货下乡,用平板车、小推车、自行车,力所能及把应时急需物资送到社员手中。有时公社组织大型农田整改会战或遇到防汛抢险等,只要公社一声令下,供销社总是奋勇当先出人最多,积极投入战斗。

  三尺柜台联城乡,尺秤算盘牵工农。售货员既是柜台(进货)的主人,又是顾客(卖货)的服务员。当好这个双面角色并不容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唯一至上的服务理念,也是常挂嘴边最响亮的口号。多年来,我们从未发生因服务态度与顾客严重对立的现象。

供销社饭店下乡送货

  也累也开心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大家不但没有怨言,还为自己是供销社人感到自豪。那种饱满的热情,给工作和生活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打井。这是与供销社八竿子挨不上边的活儿,可我们的职工却不计报酬,甘愿做这“出格”的事。郭家沟零售店离村里水井较远,每天挑水劳工费时。那年,该店高经理带领4名职工,仅凭一架辘轳三个筐、两张铁锨一把镐和一盏马灯一根绳,业余奋战两个月,在店后院挖了一口8米深的水井。

  发电。在那靠火油灯照明的年代,我们供销社率先购买设备在南王驻地自己发电照明。每当夜幕降临,发电机一响,各门店灯火通明。临近企事业单位羡慕不已,纷纷请求“借光”。无奈,设备负荷有限,只能婉拒。自从发电照明,晚上开会学习、盘点货物、结算账目再也不用举着昏暗的油灯了。

  种菜。出于周转货物需要,供销社都有个大院子。除了堆放物资外,有剩余空地也不让它浪费。办公室后面有块较大的空地,就种上辣椒、茄子、大白菜等。翻地、下种、施肥、浇水、除草、收摘,从春忙到冬,每年收摘各类菜果两三千斤。有一年还收获了一棵重达41斤的“白菜王”。出产的蔬菜自己食堂吃不了,拿到集市上半价出售给群众。

  演戏。那时上级提倡开展文艺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我们因陋就简地搭建了一个小文艺班子,二胡、板胡、唢呐、扬琴、锣鼓、光镲,舞蹈、歌唱、化妆等,都有拿得起的好手。供销社饭店餐厅就是活动室,餐桌往边上一拉便演练起来。

  在那没有电灯电视的年代,唯有供销社灯火辉煌,鼓乐声声,不但自己职工乐呵,周围群众也来赶热闹。我们排演过大合唱、表演唱、三句半、独唱、唢呐独奏、乐器合奏等,还在公社文化馆的帮助下自编自演了一出反映供销社支农生活的三幕小吕剧《十口大缸》,到县城汇演获得好评。

  俱往矣!时光流逝不复返,当年红火热闹的供销社已成为历史,但在人们的记忆中,那段岁月仍然鲜活如初。(高文立)

  (本文得到王景建、刘金秋、葛兰惠及照片提供者孙洪谋、李令华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