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鹿鸣小区每周义务理发的老先生,曾是一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

烟海e家 2024-02-18 22:15

  每个周四上午,在鹿鸣小区地下车库西北角空地处,总有一位老先生义务为小区群众理发。理发不是一项太深奥的技术,熟能生巧,理得多了,技术也就相应提高了,但是能长期坚持公益理发,就不简单了。疫情期间,老先生甚至给熟悉的老同志上门服务。

  来理发的顾客大多是退休老人。其实,很多人不是单纯为了理发,而是找老朋友聊聊天,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当我听说这位老先生是副师级转业干部,还是一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差点惊掉了我的下巴。我很好奇,他本可以安乐无忧地享受晚年生活,是什么促使老先生这样做呢?一个雪后初霁的下午,我敲开了这位老先生家的门。

  老先生叫王连松,今年刚好70岁,个子不太高,但铁骨铮铮,气度非凡。2004年,王连松从部队转业,2005年3月分配在市委统战部,2015年正式退休。上了岁数的老人,腿脚不方便,出门理发充满很多变数。王连松也进入了老年人行列,深知老人身子骨脆弱。于是他就起了念头,要为退休的老同志义务理发。

  王连松执行力强,马上购置了理发用具,很快就支起了摊。一来二去,当人们逐步了解了“理发师”王连松的时候,内心都充满了钦佩之情。毕竟人家曾经也是“老首长”,让“老首长”来做“头顶上”的事情,总有些过意不去。可王连松不这么想,他说为人民服务不是说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在部队是这样做,退役照样不褪色。保持军人的本色,为小区退休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的心里是愉悦的。

  与王连松对话,不知不觉就说到了他的军旅生涯。1972年冬天的一天,天寒地冻,零碎的雪花不时地从空中飘落。在栖霞市大柳家公社道西村,却是热闹一片,锣鼓喧天,王连松身披大红花被村民簇拥着走上了通向部队的道路。他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王连松在上海某导弹部队待了不到一年,正赶上空军在部队挑选飞行员,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空军体检。由于身体结实,健康无恙,当年就通过了空军的各种审查。1974年,他正式进入了空军预备学校,在这里接受了严格的素质训练。除了常规的跑步之外,还要进行100米、1500米的中短跑训练和10000米的长跑训练,以及旋梯滚轮、单双杠、俯卧撑等基础训练。从学习驾驶初教6教练机,到驾驶米格15高教机,他肯钻研,不怕吃苦,驾机技术越来越娴熟。1977年他从航校毕业后分到航空兵某部,驾驶歼6飞机。

歼7战斗机资料图

  1985年,王连松已经是能飞四种气象的战斗机飞行员,部队领导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飞行人才,便将他分配到河北某地训练基地,任飞行大队长,学习驾驶歼7、歼8机型。除了战斗训练、试飞、培养空军飞行干部以外,他还参与培训国外飞行员。1992年,王连松被派往俄罗斯,学习世界先进机型飞行技术。之后,他为国家培训了大量的空军飞行员。

  当谈到飞行安全时,王连松很严肃地讲述了当年他在飞行中遇到的特殊情况。2001年9月下旬的一天,是他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日子。那一天,他像往常一样驾驶歼7飞机进行训练,飞行中,机身突然颤抖不停,机体失去平衡。他马上意识到,这是飞机操作系统发生了故障。情况十分危急,他拉动操纵杆试图提升飞机高度,飞机在空中持续上下抖动。面对险情,他即时向地面塔台指挥员进行了汇报。指挥员果断下令:如果不能挽回,选择在无人区弃机跳伞!

  王连松理了理自己的心绪。根据自己对歼7飞机的了解,他觉得还有希望驾机安全落地,挽救飞机。飞行高度越来越低,情况越来越严峻,他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操纵杆仍在抖,但机身平稳了一些。最终,他驾驶飞机安全落在了跑道上。塔台两侧,首长和战友们都击掌祝贺,每个人眼里都含着泪水。这是王连松人生的高光时刻,这一刻他为自己的人生戴上了一顶最璀璨的桂冠,这顶桂冠叫英雄。他冒着生命危险挽救飞机的事迹,当年并没有公布于众,他的这段英雄事迹也只能保留在军事档案里了。当然,他也因此受到了部队的嘉奖。留在军事档案里的还有一件类似的事件。有一次,他驾驶歼6飞机起飞,高度200米时,突然与一群鸽子相撞,慌乱中鸽子误入发动机,一台发动机停止运行。他急忙在空中转了一小圈,并及时在空中调头,冒着机毁人亡的危险再次驾飞机安全着陆。他两次化险为夷,为国家避免了两架飞机的损失,也为空军飞行员树立了典范,他的事迹在部队广为流传。

  在部队服役期间,王连松荣立八次三等功、三次二等奖,并荣获空军最高安全奖。在他的书柜里,除了各种战斗机模型,就是荣誉证书和奖章,每个证书和奖章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事迹。从2002年开始,王连松从参谋长、副师长,直到被提拔为某训练基地副司令。在他的领导下,基地为军队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飞行人才。

  光阴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王连松的英雄事迹早已公开。然而,作为英雄的王连松却悄悄地退到了幕后。他像一棵小草,虽然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他在小区为群众义务理发,默默地做着对大众有利的小事,永葆为人民服务的军人本色。(姜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