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这三大古祠,纪录着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烟海e家 2024-02-01 23:21

  祠堂是旧时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庙堂,亦称家庙。过去在蓬莱城内,有三大祠堂:陈家的大忠祠、戚家的表功祠、宋家的贤良祠。其中,表功祠至今保存完整,贤良祠在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大忠祠也在“文革”期间被毁。

图片

表功祠资料图

  大忠祠

  大忠祠是陈氏家庙,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年前后),位于蓬莱城武林村画河桥西南,鼓楼左侧。

  陈氏是明代蓬莱的名门望族,功名显赫,世代为官。始祖陈仲康跟随朱元璋起兵,后世袭江西抚台百户。其子陈迪在山东任左参政,后升任至朝廷礼部尚书。靖难之变中,燕王朱棣篡夺皇位,欲重用陈迪。陈不仅不从,还怒斥朱棣。朱棣大怒,命人将他及6个已成年的儿子处以剐刑,并血洗陈府,家人及仆从180余口尽遭杀戮。陈迪的第七个儿子陈珠不满5个月,被奶妈芮娘藏到干涸的水沟里,侥幸逃过劫难。

  芮娘抱着陈家唯一幸存的幼子陈珠,踏上逃生之路,从南京辗转来到登州,历尽千辛万苦,将陈珠养大成人,成为陈家在蓬莱的一条根。

  朱棣死后,陈迪得以平反,其后人继续考取功名,为官从政。明代嘉靖皇帝曾给陈氏家族题写“一门三进士,全家尚书郎”的楹联。实际上陈家的人才远不止这些,仅史书上有记载的就有:应天府尹陈鼎、刑部尚书陈其学、大理寺丞陈梦珫、翰林院编修陈驷门、武林将军陈博、昭勇将军陈雷、密云总兵陈梦龙、广平守备陈经佑、光禄寺署正陈人蛟、汝宁同知陈人弟、枣强知县陈人登、户部郎中思州知府陈梦琛、南京文林郎陈梦玮和守备陈梦淑、陈之俊等。几代人头戴乌纱者更是比比皆是。因此,蓬莱城陈家所住街道得名“纱帽街”,沿用至今。

  大忠祠内,起初仅供奉陈氏先祖陈迪、陈珠及恩祖芮娘、仆人侯来保四牌位。

  祠堂大门上方挂一竖匾,上书“大忠祠”三个大字。门旁有两幅黑底赤金门联,一幅为“南邦宗伯尚书府,东海世臣司马家”,横楣“忠贞世笃”;另一幅为“一门三进士,全家尚书郎”,横楣“两朝祀典”。

  大殿迎门供奉陈迪、陈鼎、陈其学三人画像及红底黑书牌位,左侧为义仆侯来保紫红漆金牌位,右侧为恩祖芮娘紫红漆金牌位。

  殿内东山墙悬“忠”字条幅,西山墙悬“孝”字条幅。山墙内嵌石刻为陈氏列祖列宗姓名,直上溯至唐初。

  东厢房门上方悬挂“忠直流光”匾,室内存放历代皇帝所赠字画、器物等。西厢房门上方悬挂“圣世仁人”匾,为会客室。院中和室内存放碑刻达二三十座,记录了大忠祠筹建过程的呈奏批文及陈氏先祖的丰功伟绩。

  陈氏家族每年清明节和中秋节,都要到大忠祠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至明崇祯五年,孔有德在登州暴乱,大忠祠被焚为灰烬,祭祀活动方终止。不久祠堂重建,清兵入关后又遭劫毁。在清康熙年间重建,宣统三年又重新修复一次,上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再次被毁。

  表功祠

  表功祠又称戚继光祠堂。戚继光始祖戚详,因避元末战乱,移居安徽定远,后随朱元璋起兵,战死于云南。朝廷为追念其开国之功,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戚家世居蓬莱,传六世至戚继光。

图片
戚继光画像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11月12日。嘉靖二十三年(1544),其父戚景通病故,年仅17岁的戚继光继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3营及25所,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此后连续五年,率山东子弟戍守京北边关,“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诗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晋升为署都指挥佥事,坐镇蓬莱水城,总督山东备倭,守卫山东半岛,抵御倭寇入侵。两年后,他奉调入浙,先后任都司、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嘉靖四十一年(1562),他又奉命到福建御倭。戚继光经过12年的勠力奋战,使东南沿海长达百年之久的倭患得以消除。

  隆庆元年(1567),北部边关吃紧,戚继光奉调北上,抵御鞑靼进犯。16年间,他除积弊,修长城,兴办武学,改良兵器,多次打退蒙古部落的南侵,并活捉敌酋,迫使敌人叩关请罪,不敢再犯。

  万历十一年(1583),戚继光因遭奸人谗言,被调镇守广东。他上疏引退,又遭奸人弹劾,被罢官守俸。万历十五年(1587),他在蓬莱忧病而逝,享年60岁。逝后,朝廷谥“武庄”,又谥“武毅”。

  明万历初至清代末,戚继光的军事思想一直是中国军事理论的主流思想,他也被后人视为可与孙子并称的军事家。其所著兵书甚多,最著名的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曾被引入朝鲜和日本研习、翻刻。据说在美国,西点军校至今把《练兵实纪》列为教材。

  表功祠全名戚武毅公祠,位于蓬莱城府前街中段东侧,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戚继光去世40多年后,朝廷为褒扬他的功绩敕建,赐额“表功”。当时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家败思孝子,国难思良将,皇帝深切体会到一将难求之痛,只得将愿望寄托在前朝忠臣良将身上。祠堂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重修,1985年全面修复。

  祠堂为三进院落家庙式建筑,门房、正祠各三间,均为单檐硬山砖石木结构,占地596平方米。门房坐东面西,门外两侧各有石狮一尊。门扇上阴刻楹联“千秋隆祀典,百战著勋名”,横额“海上威风”。门房以东为过堂,过堂坐东面西,有前廊,前廊明柱上有1934年冯玉祥所书对联:“先哲捍忠邦民族光荣垂万世,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先贤”。前廊两侧陈列着刀、枪、剑、戟等古代兵器。过堂正中立屏风,上有戚继光画像,屏风前陈列的战刀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等字样,屏风西侧陈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戚继光著作、《戚少保年谱》及戚家军穿过的战袍、战靴等文物。绕过屏风和过堂即为正祠。

  正祠坐北面南,门上方悬阴刻匾额“戚武毅公祠”。前廊明柱楹联为郁达夫所书:“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东侧墙壁嵌有清代纪煐回《谒武荘公祠》阴刻石碣一方,堪称吊祭戚继光佳作:“韬钤虎豹阵鸳鸯,腹有雄兵百万藏。一片石西坚垒在,三神山畔古祠荒。绯袍异代瞻遗像,宝剑当年赐上方。日暮备倭城上望,余威犹靖海波扬。”

  正祠中央暖宫内塑戚继光坐像,塑像后方两侧为隶书对联:“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四面墙壁镶嵌介绍戚继光生平事迹图版。

  正祠院内有明代银杏树一棵,参天挺拔;西南角有明代古柏一株,虬曲盘绕。正祠东侧为后花园,南北分立“忠”字和“孝”字两块石碑,为文天祥手迹。碑文由汪舜民撰,“忠孝跋”为戚景通撰。原碑立于康熙四十六年,毁于“文革”期间,现存为1986年仿刻碑。

  贤良祠

  贤良祠又称宋老帅祠堂。宋老帅即宋庆(1820-1902),字祝三,蓬莱泊子宋家村人。其早年落魄,弃学为农,时而经商,终不得志。30岁从军南下,随同乡亳州知州宫国勋为州练长,后官至花翎游击。奉命参与镇压捻军有功,于咸丰十年(1860)晋升总兵,敕号“毅勇巴图鲁”。之后一路升迁,官至湖南提督、四川提督。光绪八年(1882)奉诏移军京畿门户旅顺口,驻守12年,修筑炮台,训练士兵,设防不怠,为诸军之首,被朝廷加封太子少保和尚书衔。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宋庆已是古稀老人,被称为“白发将军”,受命率部赴九连城,节制各军。他誓言:“此行若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以死殉国而已。”辽东、辽南历次大小战役,他无不参与。太平山之战中,他的坐骑被炮火击毙,又重换战马,指挥将士“迎炮而上,呼声动地,无不以一当十”。田庄之役失利后,他与诸将共议整军再战,力图收复失地。无奈朝廷已议和,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宋庆被革职留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宋庆被解除处分,豫军30营归其统领,赐名“武卫左军”,驻守旅顺。是年,俄国借旅顺屯驻海军,朝廷命宋庆移守山海关。俄军官杜巴索夫拜见宋庆,愿以白金18万两买其营垒,宋庆正色拒之,言道:“吾以故垒获资,是卖国也,吾不为!”尔后尽拆营垒而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宋庆撤往杨村,是年冬移驻通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病逝于军中,享年83岁,朝廷谥“忠勤公”。光绪皇帝亲自为其选择墓地,归葬于蓬莱城东南龙山之阳,今小门家镇杏山村北山坡上。其墓于“文革”时被毁,后重新修复。

  贤良祠位于原县学东南侧,占地约1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密汾河由东而西从门前流过。大门外街道东侧立有四柱三间楼式石牌坊,上方东刻“忠心捧月”,西刻“壮志凌云”,中间刻“圣旨”二字。

  祠堂东为两进院的房宅,西为花园,花园西南有一水井,今尚存。大门内东侧有一石龟,前庭两侧各置一石狮。正殿门前有御碑亭,亭内的两个龟驮碑,分别为宋庆及宋夫人(慈禧太后义女)所立。

  正殿内正中挂有绣制的宋庆画像,画像两侧两幅“寿”字挂匾。两侧为宋庆灵柩由北京回归故里途中开路用的金锨银镢等仪仗工具,还有金瓜钺斧、朝天凳、盘龙棍等。殿西侧有宋庆及家人乘坐的两台大轿。二门上一字排开有七块横匾,有慈禧太后亲书的“耆年伟略”、光绪皇帝亲书的“倚之干城”、李莲英题写的“精忠报国”、袁世凯题写的“河岳日星”等。(郑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