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舅爷是梅花螳螂拳门第五代传人

烟海e家 2024-02-01 23:16

  我太奶奶的弟弟袁子,字少舟,原长岛县南长山岛荻沟村人。

  我太奶奶1876年生人,娘家是荻沟老袁家。打我记事开始,已经九十多岁的太奶奶,常常跟我念叨一些老辈子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她常说起自己会功夫的弟弟袁子,在长岛教了不少徒弟。她说后来我这个太舅爷上了东北,还和日本鬼子打过架,厉害得很。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这位太舅爷竟是梅花螳螂拳门第五代传人。

图片

  袁子的女儿袁侠,2000年担任丹东市梅花螳螂拳研究会会长、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小孩子听老人说事,往往只听热闹,很多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也不会老记在心里,一玩起来,什么都忘了。我十几岁的时候,《少林寺》一上演,立刻在小岛上引起轰动,看得最过瘾的是昙宗对战王仁则,一套别开生面的螳螂拳被演绎得出神入化。正是于海和于承惠两位名家的过招,把胶东螳螂拳从民间推向银幕。

  从《少林寺》到后来的电视剧《霍元甲》《陈真》,功夫片风靡一时,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从着迷影视剧情,到后来刨根问底研究传统武术,相关的武术杂志和武侠小说也都买了不少。奶奶看我们比比划划,就给我们讲:“练武不能瞎比划,你太舅爷年轻的时候在寺后(现乐园村)开拳馆,领着徒弟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要练武,得吃苦,才能把浑身的骨头和肌肉练得梆梆硬。”

  奶奶重提太舅爷这些事,一下子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我问大爷,大爷告诉我,说你太舅爷上了丹东之后跟日本鬼子打擂,签了生死状,最后“生生把对手给劈了”。

  这样的故事近乎传奇了,我半信半疑。等到1990年长岛的第一版“县志”到手,还真在里面发现了有关太舅爷袁子的简介。

  据县志记载,长岛民间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就有习武者。此间,南长山岛刘家村李相林招收徒弟,在家教授少林拳、埋伏拳和罗汉拳等武功。1929年,荻沟村袁少舟在南长山岛寺后村办起武术拳房,招收徒弟,利用晚上或渔、农闲季节教授长拳、短拳和刀枪剑戟等,1933年拳房停办。

  为什么停办了,县志里面没有答案。但是,太舅爷袁子会武功的这个事情,得到了确认。后来我慢慢多看了一些书,也查找了不少当地的历史资料,才一点点弄明白太舅爷和螳螂拳的关系。    

      

  《少林寺》昙宗的扮演者于海老师,拜在螳螂拳宗师林景山门下,其师承追溯分别是:于海-林景山-范旭东-王永春。在王永春老前辈那一代,他和姜化龙(梅花螳螂拳)、李荣德(弹腿长拳)、苏明远(密宗拳)、李丹伯(三合拳)拜把子,在当年被誉为烟台“五老”。在这五位宗师之中,王永春与姜化龙来往最为密切,两人有相互传拳之谊。

  姜化龙这一脉徒弟,尽管没有像王永春那一脉的于海老师那样在大屏幕上大放异彩,但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也曾经狠狠揍过嚣张跋扈的外国鬼子,不仅弘扬了中华武术,而且也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姜化龙的师父梁学香,字书圃,海阳发城乡榆山夼人,生于1810年,外号“梁一眼”,家中堂号“德顺堂”。其身材瘦小,但极为灵敏,因聪明勤奋,博学多才,武学造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对方于死地,声名大震,因此亦有“梁铁锤”之称。

  姜化龙(1855-1924),山东莱阳黄金沟人,深得师父梁学香真传,是“梅花螳螂”系的另一主要传播人。在清末民初,有“打得硬姜化龙”美誉,为当时山东武林泰斗之一。据莱阳县志载:“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猴。”姜化龙三下沧洲无敌手,名震武林。姜化龙授拳足迹遍及胶东,晚年在烟台、莱阳设馆授徒,弟子众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昆山、刘祖源、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其中的袁子,就是我太奶奶的弟弟,《长岛县志》里所讲的那位在寺后开拳房的袁少舟。

  《螳螂拳拳史》记载:“袁子(址),字绍周(少舟),师承姜化龙,是‘梅花螳螂’传播东北三省的另一支脉。主要传人有顶门弟子李端禄以及女儿袁侠。现今辽宁省丹东传人最多。2000年在山东青岛举办的国际武术锦标赛上,笔者(注:指撰史者)目睹78岁的袁侠前辈下场表演,果然老当益壮,功力深厚。其主要传人有衣海峰、王宝吉、徐再兴、王孝东等。”

  少年时期的袁子,为了生计漂洋过海,上烟台当了学徒。上世纪之初,长山岛的老百姓一部分是农民,一部分是渔民,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一般情况下,男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就得外出学本事,就是老辈常说的当“学徒”,大多集中在烟台、大连、安东(今丹东)、奉天(今沈阳)等商贾繁华之地,主要学习打算盘、待人接物、经商贸易、采购、理货、要账及料理东家家务等。

  袁子在烟台学徒的那个饭店对面,正好是一代宗师姜化龙开设的拳房,年轻人好动,又非常喜欢拳脚,不忙的时间就经常过去观摩。姜化龙相中了少年袁子的人品,故收为弟子,亲传梅花螳螂拳精要。袁子苦习8年艺成。姜化龙立袁子等五位徒弟为梅花螳螂拳门第五代传人。   

图片
图片

  袁子的女儿袁侠在丹东市每天坚持辅导教授拳法,风雨不误。

  三    

  袁子一边在烟台打工养家,一边勤奋练习武功。1929年,他从烟台回到老家长山岛,在人口较多的寺后开起拳房,招收年轻农民和渔民为徒,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传授武术。袁子的二女儿袁侠从小体弱多病,袁子教授徒弟的时候就带上她,一起练武强身。袁侠学到8岁时,不但大病小病一应痊愈,而且打得一手令人叫绝的梅花螳螂拳,岛上有个大事小情的,经常有南疃北庄的人家请她去表演助兴。

  1931年,震惊中外的柳条湖事件发生后不久,长山岛调来了新的警察署长加强驻防。这位署长面善亲民,排斥外寇,提防日倭,号令岛上全民习武。袁子的徒弟越收越多,从南长山岛到周边其它岛屿,都有不少渔家青年学习武术。袁子带着女儿袁侠乘船渡海,在3年时间里走遍长山八岛,传授武艺。直到1933年警察署长换任以后,袁子才结束了在岛上的武术教练生涯。

  为了生计,袁子踏上闯关东的路途,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起初,袁子独身一人来到安东(今丹东),白天在银行、戏院及多家商号打工,晚上设坊教授梅花螳螂拳。许多人慕名而来,弟子越来越多。

  从长岛到丹东,有关袁子与日本人、俄国人打擂比武的故事,不同的地方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在长岛是民间口口相传,在丹东有文史资料可查,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传播途径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据《元宝区史料汇编》记载,上世纪30年代初,一白俄大力士曾在丹东广济花园设擂台,当场抡铁锤将一枚大铁钉钉入木板里面,然后再用手拔下钉子,以示力大无比。白俄大力士向中国人声声叫阵,气焰十分嚣张。袁子路见此情,旋即挺身应战。他见擂台旁有一棵大柳树,便以掌代锤将铁钉拍入柳树节子,然后双指如铁钳般将铁钉拔出,惊得白俄大力士瞠目结舌。袁子翻身再上擂台,欲与白俄大力士继续较量,而那原本嚣张的挑战者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灰溜溜逃离丹东。袁子捍卫了民族尊严、大长了中国人志气的举动,赢得现场围观的百姓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也使得他声名远播,很多热血青年慕名前去拜师学艺。

  袁子要求弟子们不准恃强凌弱,欺侮贬低其他门派。日常生活中,袁子行侠仗义,以诚待人,经常扶危济困,救助落难之人。有一天,袁子听说了从外地来丹东谋生的武林高手赵燕荣,因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养家糊口的活计,他在自家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主动把自己在银行当护勇的好差事让给赵燕荣来做,让他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确保一家人不挨饿受冻,一时间传为佳话。

  袁子的梅花螳螂拳名声远播。坐镇丹东的张作霖部下汤二虎想把袁子收为己用,几次三番派人劝说袁子给他做保镖。不畏权贵的袁子始终遵守师父的教导,一直不肯答应汤二虎的要求。被惹怒了的汤二虎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下令派人要把他捉拿下狱。袁子得知消息,便星夜离开丹东,从大连坐船回到老家长山岛。

  袁子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秉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子女们。不久后,袁子见风声已过,又带着全家到大连谋生。18岁的二女儿袁侠在一家日本绣坊当绣工。一次,日本人见她花绣得好,又摸头又拍肩膀地夸奖她。袁侠心中大怒,连头都没抬,回手就是一掌,打得日本人哇哇直叫。袁侠正色断喝道:“告诉你动手动脚不行!姑奶奶不伺候了!”说完甩手便走。等日本人想要追上她报这一掌之仇时,练就轻功的袁侠身手矫健,转眼之间早已不见踪影。还有一次,袁侠走在大街上被一个日本宪兵拦住,连调侃带戏弄地说她人长得怎么这么漂亮、大脚片儿走路怎么这么好看。袁侠哪里吃这一套,抬手狠狠就是一拳,把日本宪兵连人带枪打到了一边,枪上的刺刀都被打飞到地上。等日本宪兵捡起刺刀找她时,袁侠早已隐入人流之中消失不见了。

  东北解放前夕,袁子带着家人重返丹东定居。新中国成立以后,袁子致力于螳螂拳的武术传播,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梅花螳螂拳得到较快发展,在辽东一带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女儿袁侠和顶门弟子李端禄均得到他的真传,其他众多弟子也有不俗的表现。    

  

  上世纪60年代袁子去世后,丹东“梅花螳螂门”一致推举袁子二女儿袁侠做新掌门,可她说什么也不肯,谨遵父亲的教导,择优收徒,重德修武,倾尽全力传播推广梅花螳螂拳。直到近40年后的2000年,在丹东市体委、市武协的关注和指导下,丹东市梅花螳螂拳研究会成立之时,面对门徒弟子的一致推举,袁侠才就任会长,成为丹东梅花螳螂拳名副其实的“掌门”。

  袁侠作为丹东市梅花螳螂拳研究会会长、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天清晨于鸭绿江公园悬旗辅导,亲传弟子千余人。2000年7月底,在第三届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中,时年78岁的袁侠在与二十四国参赛高手同台比赛,以梅花螳螂拳“燕子取水”“白猿偷桃”“鳌鱼侧身脚”等各种招式,勾搂采挂、刚柔相济,回旋自如似行云,进攻凌厉如闪电,一招一式见真功,一举夺得梅花螳螂拳金牌。这一次,在袁侠的带领和指导下,她的徒弟们也斩获两枚大赛金牌。

图片

  袁侠在2000年7月底举办的第三届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中,与徒弟们一起荣获三枚大赛金牌。

  就在袁侠夺冠的那年秋天,我的妈妈和小妹徐菲去了丹东,在徐万刚叔叔他们的陪同下,去拜见了袁侠姑奶奶。

  妈妈和妹妹回来跟我说,袁侠姑奶奶他们老两口住在丹东钟源小区的一套老旧的“筒子房”里,家具简单,生活简朴,她家最惹人注目的要算墙上那面绣着“梅花螳螂拳辅导站”八个金色大字的锦旗。说起这个旗帜的历史,姑奶奶自豪地说这是丹东市体委在20年前颁发给她的。自从有了这面旗,她就担负起辅导传授梅花螳螂拳的责任,每天早晨都到鸭绿江公园习武授艺,风雨不误,雷打不动,即使是春节过年也一如既往。

  在丹东,很多人都听说过袁侠,一提起来都是赞不绝口,夸她乐观开朗、武艺高超、师德高尚。她自立规矩:凡警察与军人习武,分文不取。很多时候,有的警察或军人临时执行紧急任务,不能准时参加培训,她便瞅着人家的空闲上门去教,或晚上到江边补课教授。在她看来,警察、军人习武是在保家卫国,教好他们武功,也是为国家尽力,为社会做贡献。(徐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