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影是指春节坊间悬挂的族谱,在我们家乡俗称“老爹老妈”,于除夕下午悬挂,标志着一年一度的家族祭祀活动拉开了序幕。
家影是可供后人供奉、一目了然的族谱,较之石刻墓碑,其内容更加丰富、经济,便于收藏与保管。换个角度说,家影是一幅画,一幅气势恢宏、孩童称之为“爷儿爷儿”的画。它以家庙祠堂为蓝本,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构图方式,“建造”了一座风格迥异的平面祠庙。因家影悬在家中堂屋,故而又被称作家堂。

家影之一种 资料图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随着宗法伦理的不断强化,祭祀活动逐渐成为家族内的头等大事。于是,便在帛或纸上绘出祠堂平面图形,按世代宗祖的辈分予以书写,最终演变为现在家堂的形制。祖影、支影与家影,记载的都是历代逝去的宗亲,只是,前者是记宗族各支逝者的名讳,后者则记本家一支或五服以内逝者的名讳。旧时,祖影由该族族长保管,支影、家影则由各支的长子或长孙保管;春节期间,祖影在影房悬挂,支影或家影则在长子或长孙处悬挂。如此一来,大年初一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年纪大的叔伯,率本族众亲来到侄子家的家影下进行祭拜。历史进入新社会,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只要有孝心,次子、三子均可到市集“请”影,填写后即在自己家里悬挂、祭拜,外人无权干涉。
家影的尺寸一般高约2米,宽约1.3米,以工笔重彩绘制而成,用色鲜艳,人物栩栩如生。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顶部绘门头、门楣、帐幔等。两位容貌慈祥的老年夫妇,象征本族祖先,端坐于宗祠之中,俯视、荫庇着子孙后代繁荣昌盛。面前置一供桌,当中牌位上赫然写着“三代宗亲”四字。中部的甬道设在中轴线上,两侧分列20行左右的长方格子,每一格代表一个已故先人的牌位。一行一代,辈分愈小格位愈低。牌位均以楷体工整书写,男左女右,夫妇对称呼应;旧时女人没有大名,去世填影时,前冠夫姓后缀本姓,即张李氏、刘王氏了。家影下部彩绘是祠堂外景,五、七层台阶,台阶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门楼,门楼上张灯结彩,正中金匾行书“某氏宗祠”四个大字。大门两旁各蹲一只高大英武的石狮,左(以出门方向)雄右雌,雄踩鞠球,雌抚幼狮。门左侧绘的是一组明朝装束的族人,小童手提灯笼,老者拄着拐杖,壮汉抬着盛有供品的食盒;右侧一组族人则是清代打扮,揖让有礼;他们都是春节期间同去祠堂祭拜的。石阶或甬道上,头梳发髻的童子,一袭新衣,有的在燃放爆竹,有的在堵着耳朵,有的在手举花灯……随后,拾级而上,门内影壁一幅“海天浴日”的画图迎面而来。转过影壁,映入眼帘的是祠堂“慎终追远”的匾额,意思是要慎重地办理父母终了之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堂内红毡铺地,供晚辈祭拜的跪垫分行排列。祠堂庭院植有树木花草,从而使得庄严典雅的祭祀场所充满和谐祥瑞的氛围。
在家影的两侧,还辅有长条画幅,此谓之配轴。配轴画多为荷花和牡丹,象征荣华富贵;当然,也有配以楹联的,联句为“祖功宗德诗书千载,子孝孙贤福寿万年”或“思祖德修己德唯德有得,叙宗功立新功无功不公”。字里行间,皆透露着教诲晚辈如何做人的良苦用心。
家影挂好,就该在供桌上摆放供品了。供品并非千篇一律,根据家庭条件、食材的多寡,量体裁衣;何况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呢!记得生活困难时期,爷爷将影悬好后,先把空影盒放在供桌靠墙处,上面等距离放着三碗斜插筷子的蒸米饭,还有斟满酒的酒盅;影盒前竖立着数双筷子,以供先人取用。供桌正中,五个徒有虚名带有枣鼻的大饽饽(外皮用白面,内里是地瓜面),底下仨上面俩,宝塔式叠放;然后是几碟水果,有花红、苹果和橘子。至于菜肴,说出来实在寒酸,除了鸡头鱼尾,其余大白菜垫底,几片猪头肉封顶,反正“老爹老妈”不嫌乎,又无人进门验收,心诚则灵吧。
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今供影的菜肴也大有讲究,什么吉(鸡)祥如意、珠(猪)联璧合、步步高(糕)升、连年有余(鱼)等;菜盘表面还要撒上翠绿的芫荽,取“事事顺遂”之意。供桌前排,以香炉为中心,两侧各摆香桶和烛台。香炉一旁,压着业已化为扇形的烧纸,两只烛台,高高擎起红红的蜡烛……祖影供品摆放妥当,后面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是要等请回列祖列宗之后才能进行。忙年中,不知不觉夜幕四合了,点上蜡烛焚上香,刹那间,家影堂前烛光闪烁,香烟缭绕,原本朴素无华的堂屋登时变得庄严、神圣,极富年味儿。村街上,噼啪作响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那是恭请“老爹老妈”先行一步的本家本族,催促迟到者快些出发的信号,更是预示除夕夜普天同庆的高潮愈来愈近。
供奉家影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是除夕夜的重头戏,是传播孝道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春节悬挂家影及其祭祀活动,可以看出整个家族的繁衍情况,让后辈们获得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从而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共建美好的家园。(张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