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我们城关公社农田基建专业队成立,8个连队,大约1000人。那是“政治挂帅”的年月,短时间就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前后6年间,我们宣传队“革命生产两不误”,除了演出过一大批丰富多彩的歌舞节目,还排演过《五把钥匙》和《天福山烽火》两个大型吕剧,在当时很有影响力。我在《天福山烽火》剧中扮演女一号“董大嫂”,那红火火的场景,虽然过去了40多年,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那是1977年刚入腊月门,指挥部黄芝瑞政委在金龙山大庙召开会议,告诉我们要用20多天的时间突击排演吕剧《天福山烽火》,春节期间参加公社组织的文艺汇演。为确保排演顺利进行,任命王世伟指导员为“剧团”团长,赵方欣为剧务主任。基建队当时主要施工高陵水库配套工程,8个连队分布在几十里路的施工段上。会议结束后,一天的时间,演员们各自带着铺盖到金龙山大庙集合,紧锣密鼓的排演工作就开始了。
《天福山烽火》是一部红剧,主题是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天福山组织发动武装起义,成立山东抗日救国第三军这段光辉历程。这个剧本是从牟平京剧团淘来的,由直属连多才多艺的曲峨芝重新谱写了吕剧唱段。当他得知“牟小红”的管弦乐队将配合我们演出时,又煞费苦心在传统吕剧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动。尤其在“序幕”和“胜利”这两场下了大功夫,贯穿其中的中西乐合奏,确实起到了气势恢弘、震撼人心的效果。因要表现出轰轰烈烈武装起义的场景,正、反派演员多达近40人。再加上由曲峨芝司鼓的锣鼓场、曲德康拉主弦的民乐队、黄小佩率领的“牟小红”管弦乐队及其他剧务人员,一下子凑成了一个60多人的大班子。为协调各方的关系,王世伟团长整天忙得团团转,记得他常叨叨的一句话是“能带一个兵团,不领一个剧团”。

资料图
开头几天,是闹哄哄地落实角色、筹办桌椅板凳、抄写剧本、熟悉台词唱腔等等。到了腊八,各方面的工作基本有了眉目,我们就搬到了杨子荣的家乡嵎岬河村,他们村有全公社最大的礼堂,有体体面面的演出大舞台,我们正式排演就开始了。
导演是从牟平文化馆邀请的高建祥老师,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他首先领我们学习了有关天福山起义的资料,让大伙树立起对革命前辈深厚的感情。在接下去的排演中,他不但对整个场面的总体布局力求完美、精益求精,对演员的唱腔道白,一招一式,要求也十分严格。尤其对我和男一号,更是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虽然平时我们都能唱两段革命歌曲、跳几步忠字舞,但对于戏曲表演都是门外汉。高老师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有时候甚至瞪眼扒皮、丝毫也不顾及我们的脸面,直到我们能熟练地完成动作为止。记得他曾这样说过:“男女一号就是一部剧的主心骨,主心骨硬朗不起来,其他演员表现得再好,那就和一个四肢健全的驼背人一个样。”
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每天晚上都是排演到半夜12点才停下,还没有夜班饭。我们都是晚饭时多领一半窝窝头,过了10点钟就轮流着在煤炉子上烤热垫补一下。直到小年那天,才开始发给每人一碗疙瘩汤的夜班饭。
演员的服装由导演列出清单,除了特派员的长袍是黄政委从牟平京剧团借的,其他人全部由自己解决,还不得胡乱凑合。好在剧中的角色大都是农民,什么对襟和右襟衣裳、圆口黑布鞋、老汉的毡帽和裹腿带、老太太的帽子和蓝花包袱、土匪司令的礼帽和皮腰带等等,都由演员求亲告友借齐了,基本达到了剧情的要求。那些大刀、长矛、钢枪、鸟铳等一应道具,都由黄政委从建筑连抽调木工制作,工艺都很精巧,足以以假乱真。布景是木工常永源师傅画的。记得他为了画出天福山层峦叠嶂、雄伟险峻的气势,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跑了30多里路,到昆嵛山九龙池临摹素描。
经过20多天不分昼夜的突击排练,腊月廿八日基建队放年假那天,剧组在公社礼堂进行了首场彩排,也算是内部的汇报演出。当大幕徐徐拉开,伴随着动人心弦的中西乐合奏的前奏曲,在呼呼舞动的“抗日救国第三军”军旗引领下,演员们挥舞着大刀、长矛和钢枪威武亮相,唱响了雄壮的“天福山上义旗飘”。那恢弘而激动人心的场景,赢得了全场暴风雨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演出一炮打响。
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在指挥部统一安排下进行巡回演出。主要是施工中对我们大力支持的村庄,最远曾到过解家庄公社曲家洼村,每一场演出都好评如潮,为我们宣传队赢得了荣誉,一时间,剧组成了有口皆碑的香饽饽。记得无论到哪个村子,村支书都亲自送苹果和炒花生犒劳我们,这在当年属最高规格的接待。大约到了正月底,我们又在公社礼堂为公社“三干会(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做了汇报演出,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让我们随着与会的干部吃了一顿大馒头,还不要饭票。
除了这些,收获最大的当属我和闺蜜孙兆秋了,我俩都在这期间,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舞台恋。我的对象是扮演特委书记的赵文举,她的对象是扮演土匪司令的贾书良。
40多年过去了,每逢年关就会想起这段往事,因为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经历。时至今日,儿子、闺女、孙女、外甥,他们都熟悉我唱了N遍的一段唱腔:“海波(特派员)他为革命,为民族解放,串茅屋访乡亲昼夜奔忙。除夕夜他开会直到天亮,俺放哨何惧那冷风寒霜……”这就是联结我们爱情的那条红丝带。
本文由孙英奇 口述 刘甲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