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野营拉练为何不能穿棉鞋,也不能穿内裤?

烟海e家 2024-01-10 23:40

  1972年我应征入伍,第二年冬季,我第一次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冬季野营大拉练,亲身体验了胶东半岛数九寒天的滋味。

  

  拉练出发前,一位1970年入伍的江苏老兵孙火书悄悄告诉我:“小姜,拉练行军时在着装方面一定要注意两件事情,一是要穿单鞋不要穿棉鞋。二是要只穿长裤不穿内裤。”我问为什么,他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拉练途中有一天夜里,部队搞了一次50公里的长途奔袭,我们侦察兵都是身背长枪短刀、手榴弹背包,全副武装25公斤左右的负重。尽管是零下10度左右的气温,但是大家在急行军中还是大汗淋漓,汗水浸透了棉衣棉裤和鞋子。

  

  行军至后半夜时,连长下令:“停止前进,休息20分钟!”我们立马就地倒下休息,多数战士迅速进入了梦乡,可我们排有两名新兵却忙活起来。

  

  一个是从安徽入伍的小张,他怕冻坏脚,出发时穿的是棉鞋,急行军中两脚就像灌了铅似的特别沉重,汗水把棉鞋都浸透了。借休息之机,他赶快换上单鞋。

   

  另一位则是从泰安入伍的小曲,他让卫生员检查一下他的腚沟为什么磨得特别疼。卫生员打着手灯一看,原来,内裤被汗水浸透后又经反复摩擦,堆积在腚沟处拧成了一团,磨得腚沟两侧都出了血,难怪小曲疼痛难忍。还是卫生员有办法,用剪刀三下五去二把内裤连裆处剪开,而后在腚沟两侧磨伤处分别贴上了伤湿止疼膏,以缓解疼痛。

  

  猛听到连长“起立,继续前进!”的口令后,我从梦中惊醒,一摸后背,硬邦邦的,原来是汗水浸透的棉袄结成了冰。前行中,我看到小曲挂在背包上的一双棉鞋悠悠荡荡很不熨帖,想帮他掖好,伸手一摸,才发现他的棉鞋绷硬溜滑像冰块,根本无法掖入背包带内侧。我这时才突然明白为什么老兵孙火书不让我穿棉鞋和穿内裤。

  

  拉练途中,大部队的洗漱通常是选择小河边,这样,一是节约时间,二是少麻烦老百姓。冬季野营拉练期间,大部分的河流都结冰了。洗漱时,我看到老兵们先是用石块把冰砸碎、拨开,露出清水,而后用牙缸轻轻地舀上水,快速漱口刷牙。老兵们洗脸时,两手捧起河水捂在脸上,高频率反复使劲搓擦多次,搓得手和脸蛋通红,直向外冒热气,而后非常麻利地从挎包带上扯过毛巾迅速擦干手脸。我也学着老兵的样子,用军用制式搪瓷牙缸轻轻舀上水,然后习惯性地用嘴唇试了一下水温,结果嘴唇险些被牙缸边给粘破了。这时我才明白老兵们为什么漱口时动作那么飞快。洗脸时,我就不试什么水温子,而是完全按照老兵的样子去做,感觉挺爽。

  

  一天晚上9点多钟,我们冒着鹅毛大雪行至海阳县徐家店人民公社西南方向一个村庄附近,接到上级“就地露营”的命令。我们八班班长朱银达迅速把我们班划分成三个小组,在指定的地点露营。

  

  我和老兵孙火书、孙晓峰一个组。孙火书是组长,他指挥我从背包上取下小铁锹,迅速和我一起将20多厘米厚的雪向四周拨开了一处约有4平方米的雪坑,同时吩咐孙晓峰去找些铺草来。过了一小会儿,也不知道孙晓峰从哪里抱来了一大捆玉米秸,我们一齐动手铺在雪坑里。三床棉被,铺一床盖两床,我们三人头朝同一方向,在一个被窝里和衣而睡。

  

  为了隐蔽,我们在绿色棉被上面蒙上了白色褥单。就寝后,全连100多人除了两名哨兵站岗以外,其他基本都与雪地同色,根本发现不了此地还有100多人睡觉。

  

图片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又接到了“继续出发”的命令。我们迅速打好背包,将玉米秸捆好送回原处,将雪坑埋好恢复原状,在白茫茫的雪野里继续前行。

  

  又经过一天的雪地行程,约晚上9点多钟,我们来到了海阳县行村人民公社赵疃村。侦察连司务长提前到达了该村,与村支书一道,为各班安排好了住处,每两三人住在一户老百姓家。老百姓有的打着手灯有的提着马灯,走上街头,分别把各组领回自己的家。

  

  我和孙火书两人住在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家,一进家门,老大娘就把我们俩推上她家的热炕头,边随手脱掉我们脚上的鞋子边说:“你看看,鞋子都湿透结冰了,把脚冻坏了吧?快上炕暖暖脚。”炕上除了有一床让我们盖脚的小棉被外,还摆上花生、瓜子、糖块让我们吃。我俩刚刚在炕上坐稳,老大娘转身就把两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端到炕沿下,说:“接到你们解放军拉练要来我们家住的通知,我早就在大锅里烧好了热水等着你们哩。”老大娘不由我们推辞和分说,扯过我的两只脚就摁进了洗脚盆里,顿时一股暖流涌向我的全身,更温暖了我的心。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被紧急集合的号声惊醒,迅速打好背包全副武装跑到指定地点集合。临离开老大娘家时,我们俩按照预先商量好的意见,每人拿出5角钱的热水费,悄悄地压在了老大娘的茶壶底下。在继续行军途中,听老兵说:“这里是革命老区,是地雷战的故乡。”

  

  冬季野营拉练虽然是在三九天,条件恶劣,天气严寒,但我们的心一直是暖暖的。(姜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