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烟台的地标之一,毓璜顶上的玉皇庙,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市区一角。几经战争的洗礼,这座有着几百年沧桑历史的庙宇屹立至今,早已成为烟台珍贵的文化遗存。
我的父亲张智忠道长曾是玉皇庙的住持,为了守护这方宝地,他付出了一辈子的辛劳,很多的往事,在我们后代人心中历历在目。

张智忠道长
父亲出生于当时的青州府寿光县张家河头村。爷爷奶奶因生活所迫,只把我四叔父一人留在老家(二叔父早逝),带领着我父亲、三叔父和五叔父逃荒来到了烟台街谋生。三叔父学徒做了木匠,五叔父学徒做了铁匠,父亲则被送到了玉皇庙学徒,管吃管住。
父亲好学、勤快、能干,得到了老道长的肯定。多年后老道长病故,父亲便接过了玉皇庙住持的担子。
父亲有三个徒弟:大弟子叫珅琨,分管所城里东门外南庙;二弟子叫珅慧,分管北庙;三弟子叫孔明夫,跟随父亲在庙里,他的任务是每天挑着两个大竹笼子走街串巷,捡拾带字的纸屑,挑到后海沿焚烧,天天如此,人人皆知。每年正月初九赶山(庙会)时,几个徒弟都会提前两天来到玉皇庙,布置殿堂,清扫卫生,准备旗杆挂旗等一应事务。农忙播种、收割期时,他们也都会到山上帮忙。平时也经常到庙上跟父亲学经论文。有时也与各商会会长商谈庙事,以求得他们对几座庙宇的资助。
1941年七月初十,我出生于毓璜顶东侧的观峰里4号。当时的观峰里没有多少人家:1号住着孙富春大爷,2号住着宫大爷、张大爷,3号住着王锡恩大爷,王大爷家有七子一女。因为我们四家紧邻,所以特别亲近。还有几户住在南面,离我们较远点,如杨大爷、吕大爷家。
我们家里里外外都是慈母照料,父亲常年在庙上里外操劳看护。从我记事起,就很少见父亲来家一起吃饭、拉家常。即便偶尔在家,也是忙于用铁碾子给病人研碾中药到深夜。

作者(右)与哥哥姐姐合影
哥哥每天上山给父亲送饭,天天如此,风雨不误。几年后,哥哥从二中毕业,转读一中念高中。哥哥每天披星戴月,每天走路去东山一中上课,只有礼拜天或放寒暑假时才能陪伴一下父亲。送饭的任务就由姐姐接过来。
姐姐自烟台二中十三级二班毕业后,考取了首届烟台护校。因住校学业紧,就轮到我去给父亲送饭了。
每次上山,我总是看到父亲忙忙碌碌得浑身是汗,时而清理打扫殿堂的卫生,时而整理庭院道路,时而修剪花草树木,时而忙农活,时而见父亲为远道而来的香客把脉看病。有老弱病残的百姓因上山困难,父亲就到他们家中看诊。烟台刚解放时,盘尼西林之类的消炎药很难弄到,且相当贵,老百姓买不起。父亲用中药不知治好了多少病人。
不管给谁看病,父亲从来不取分文。一提起“庙上张当家的”,有口皆碑。老百姓觉得很不过意,每年下来新鲜水果,他们就用篮子筐子装了送到庙上或家里。我母亲也觉得不过意,挽留他们在家里吃顿饭。路远的当天回不去,就留在庙上歇一夜,第二天给他们盘缠送下山。
父亲是出家人,不吃荤,全家也就跟着吃素。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却很严。他常常教导我们:人一生一要爱国、爱民爱家庭;二要诚实,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三要勤奋,艰苦奋斗努力向上;四要和为贵,宽人严己包容一切。
1956年正月二十七日,为庙业操劳一生的父亲与世长辞,享年64岁。
父亲临终前两天,仍惦念着庙上的事情。殡葬那天,天空阴沉沉的,落着小雪花。吊唁的人群中,有政府人员,十三所的会长及老烟台街远近的乡亲们,把观峰里南北道排得满满的,足有几里长。因历史的缘故,哥哥去了台湾,只好由我这个次子代替哥哥手捧着父亲的牌位,与我的三叔父、五叔父和几位堂哥们走在前面。父亲的几个弟子紧跟其后。
就在这年,烟台市首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了。因家父的过世,经市政府决定由父亲的三弟子出席参会,政府每天派人力车接送。
时隔四十余年,海峡对岸的哥哥终于可以返乡探亲了。一家人相见时,悲痛万分,哥哥哭着向我们讲述了父亲过去的一些故事。
哥哥回忆说,父亲一生是闲不住的人,也很爱广交朋友。哥哥上山给父亲送饭时,经常碰到当时住在大殿后排房子里的八路军六师政委仲曦东和住在大殿东厢房的六师师长刘涌,他们有时向父亲讨教一些疗伤秘方良药,有时与父亲谈笑风生地下着棋,有时见父亲用支大长杆毛笔蘸着水,在水泥地面上与他们书写大字。哥哥说,这两位都很平易近人,经常当着父亲的面夸赞哥哥聪明、孝顺。每当石榴树上的石榴熟透时,他们便叫卫兵摘下一些让哥哥带回家里。有时叫卫兵多打两份荤菜,叫哥哥带回家给我们吃。农忙季,有时他们便带上几个卫兵帮着干农活儿,虽然累得汗流浃背,却直说这是他们应该干的。很让人感动。
父亲过世后,遗留下的医书及好多治病验方、秘方,后在市有关部门引领下,由毓璜顶医院派人记取了。这也正是父亲生前的遗愿。
而今,古老的玉皇庙在人们的精心修缮和维护下,光彩焕发,钟灵毓秀的毓璜顶公园更是市民休憩游玩的好去处,相信父亲在天之灵有知,一定会倍感欣慰的。(张振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