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列岛出奇观,“海市”“海滋”起争端

烟海e家 2024-01-05 22:29

  被称为“海上仙山”的长岛与“人间仙境”的蓬莱,仅一水(登州水道,今称庙岛海峡)之隔。这里的山、海、岛、陆和雾气、楼阁形成了良好的地域组合。这种天造地设的自然环境,为滋生海上奇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丰厚的旅游资源。

  

  这里水温和气温总有差异,促使了岛屿的视觉变幻;浓淡的雾气,常年朦胧其间(能见度最高的时候只有十天八日,多在国庆节前后)。这种自然的天景与海幕,也给“蓬莱阁上好作诗”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长岛的气候具有“春季回暖晚,秋季降温慢”的特点,所以气温与水温的差异现象常年存在,造成了云雾缭绕、虚无缥缈的自然景观。据笔者多年观察,只要风力在5级以下,水温与气温差异在5℃以上,天气晴好,能见度高,海滋的生成率可达80%以上。且温差差异越大,戏变的程度越高。

  

  对于海市出现(在脱离实体的海面上)和海滋生成(岛屿自身视觉变幻)所造成的两种奇观,长岛与蓬莱一带成为高产区,使仙山与仙境更加扑朔迷离。

  

  1988年春夏之交,山东电视台记者在长岛“守株待兔”月余,一直未见海市尊颜,只好收兵回归。就在6月17日下午2时许,长山列岛自身生出了奇观,被身在蓬莱的记者捕捉到镜头里。

  

  一时间,被称为“海市蜃楼、填补国内空白”的影视图像,在各个媒体上被迅速炒热,蓬莱阁一带景点游客蜂拥而至。

  资料图(文图无关)

  

  笔者因在“庐山”之中,未曾目睹,以不见为恨。只好在屏幕中反复观赏。只见西起大黑山岛,东至大竹山岛横向排列的16个岛屿(均在20公里以内),面目皆非。它们被灰蓝色的外衣素裹着,左右岛屿都摩肩接踵地拉起手来,形成多个“工”字形。局部的山顶上出现了视觉倒影。纵观全景,酷似一座飞架东西的多孔桥。笔者明明知道那是自己的家乡,此刻却成了异乡客。

  

  突然,一幢十分眼熟的大楼闪现在画面中,笔者一眼认出了是南长山岛的银扇大厦(当时是岛上唯一的高楼)。特别是在影像中有几个大烟囱高耸入云,令人生疑。只见大楼的轮廓线条清晰,8个楼层窗户可辨,左侧楼顶电梯机房凸显。后来笔者经实地观察,那几个高大的烟囱并非别处,那是英山上的烈士塔,驻军的两处大烟囱、3处正在施工中的塔吊和北山上的1处电视差转台。

  

  于是,“老海岛”认定那是长岛在戏变,是虚实兼有的壮丽的海滋现象,否定了传说的是日本大阪或韩国首尔或某市大工厂的海市的说法。

  

  笔者的观点在报刊上一经发表,即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海市与海滋之争的笔墨“官司”在全国报刊上散发出了火药味儿。

  

  山东电视台为严肃科学,于同年7月26日在济南召开了登州海市研讨会,笔者应邀出席。

  

  诸位专家教授多从理论上阐述海市的特征与形成的背景条件,并一致赞同“6.17”是海市奇观。笔者从多年亲闻、亲见、亲历的实践中,论述两种景观的异同,坚持“6.17”景观是壮丽的海滋景像一说。

  

  笔者认为:一、成因相同,并非景物一样。如“雨”与“露”、“雪”与“霜”,都是“冷”与“热”相遇的结果,但雨不等露,雪不等于霜。二、海滋现象是渔民在风帆时代一直观察的“哈哈”现象,并把它叫做“海志”,他们把海市与海滋区分得清清楚楚。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科学的门类应愈分愈细愈准确。

  

  会中结论为:一、海市也好、海滋也罢,都是蜃景,既然成因相同,应统称为海市;二、海滋一说,是从渔民那里听来的,典经查找不着,无根无据,今后不再使用这一陌生的词汇。

  

  可喜的是,会中笔者曾被9:1的压倒多数所否定的观点,近些年来,却被读者、观众和媒体所认同。从此,海滋一说有了立足之地,有了自己的真名实姓。这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自然景观,古人称其登州海市无过,今人叫其海滋也科学,它至少是海市派生出来的另一类奇观,应还自然科学以真实面貌。(刘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