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时烟台到济南的硬座车票是8.75元

烟海e家 2024-01-06 23:56

  如今烟台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四通八达,大大缩短了国内城市往来的时间,航空港和海洋运输密切了烟台与世界各地的联系。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50年代初期老烟台(芝罘区)的交通是什么样子。

  那时候,老烟台市区范围很小:东起烟台一中附近的东口子;西到通伸塂(南大街与西山路交叉口附近);南至南山北坡,即现在的环山路附近,当时还没修环山路;北到海边。市区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城市格局。市区道路弯曲不平,一条贯通东西的南大街就分成了南大道、小海阳、中海阳、大海阳等好几段,每一段都有折弯和小坡。

  1956年之前,烟台没有铁路,只有公路运输,当时的汽车站位于现在三站市场东门的西北角,称为烟台汽车站,其实也就是八间平房而已,售票室、候车室各四间,西面是售票室,东面是候车室,售票室和候车室南大门面向大街,北门通向北大院。北大院是停车场,停着十多辆车况陈旧的汽车。当时不但汽车数量少,而且发往各地的车次也少,从市区到黄务或芝罘岛每天上午、下午各发两班车。到其他较远的县一天就发一班车,出行很不方便。

  记得1955年,我母亲要回潍坊探亲,结果坐了8个多小时的车,将近半天的时间在路上。一路颠簸到潍坊后,人像病了一样。那时人们多么渴望烟台能通上火车啊!

  资料图  文图无关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国家百废待兴、财政紧张的情况下, 1953年6月,动工修建蓝烟铁路(蓝村至烟台),1955年底全线建成,195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人们盼望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当时很多市民都没见过火车,都想到火车站去亲眼看看真实的火车是什么样子。火车站建在现在的建设路北端以西、芝罘屯路上,距我家很远。当时爸爸是骑自行车带着我去看火车的。

  爸爸花5分钱买了一张迎送旅客的站台票(我是儿童不用票),进站台里面看火车看得比较真切。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真实的火车。

  火车头就像是一个很大很长的大铁桶躺在很壮实的铁车上,大铁桶的上面还有一个小烟囱,小烟囱呼呼地向外冒着烟。大铁桶下面还嗤嗤地向四下喷着白气。而在我的想象中,火车头像一头耕田归来的黑水牛,趴在那里,嘴里还喘着气。从远处看,火车头后面拖着好多节车厢,很像节日“耍龙灯”的那个龙灯啊!我好奇地一溜小跑,从头到尾数了数车厢,共11节绿色车厢,好长啊!

  这时,爸爸喊我的声音打断了我的遐想,我一看,旅客都出站了。我意犹未尽地回望着火车,很不情愿地坐上了爸爸的自行车。一路上我在想,什么时候我能坐一次火车该多好啊。

  很快,我坐火车的愿望就实现啦!1956年秋天,我刚上六年级不久,一个好消息突然降临:周日学校组织我们六年级的同学,乘火车去福山一所完小与同年级同学开展交朋友活动。一听说要坐火车,全班同学高兴得沸腾起来,享受一下坐火车的乐趣是每个同学的期盼,所以全班没有一个不参加的。

  我们到车站时,还不到检票的时间,同学们在站台上排着队,近距离观看着火车的外形。不一会儿就开始检票了,大家赶紧进入车厢。

  只见车厢里中间是甬路,甬路两旁都是固定的木质座椅,座椅的靠背很高。甬路一侧是三人座椅,另一侧是两人座椅。同一侧的两个座椅相对,在两个座椅中间有一个小桌,是一个固定在车窗下面呈水平状的小木板。

  我想数一数一节车厢有多少个座位,可是当我数到90多个座位时,火车开动了,列车员不让我们随意走动。所以至今我也说不准到底是114个座位还是118个座位。

  火车开动了。透过窗子,我们看到秋天的田野和一排排的大树快速地向后退去,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唉!我的球鞋啊》。我们唱完歌时间不长,火车就到楚塘站了,同学们恋恋不舍地走下火车。

  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

  上世纪60年代,七十多岁的奶奶去济南看望我小姑,我去火车站买的票,记得烟台到济南的硬座车票是8.75元。当时我太年轻,只记得几年前我坐火车时的乐趣,没体会到坐长途火车的辛苦。奶奶回烟台后说:“火车咣当了十几个小时才到济南,坐那个硬座时间长了,累得腰像断了一样。”上世纪70年代末,我才知道烟台到济南可以买卧铺票,但票价比硬座贵多了。我不知道那时是没有卧铺票,还是奶奶没舍得让我买卧铺票,反正奶奶往返都是坐的硬座。

  1990年,我女儿去北京读大学,我和爱人一起送她开学。我想起奶奶当年坐硬座去济南遭了那么多罪,况且我女儿还晕车,于是决定,宁可多花点钱也要买卧铺票去北京。可是,那时候卧铺票是很难买到的,在售票大厅里买票的人排成长龙,要等很长时间还不一定能买到。要想不排队就要托人买,可是我不认识铁路的人啊!离新生报到只有三天时间啦,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我的老科长帮了我一个大忙,不知他托谁帮我买了上铺、中铺、下铺三张卧铺票。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享受坐卧铺的待遇。上车后不大一会儿,火车就开动了。听着车轮与铁轨咯噔咯噔欢快的声音,我们盖着毛毯,一会儿便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女儿也不晕车了。早上,我们三人泡了三碗泡面当早餐,坐在下铺边吃边看光景,边说话。饭后,又到上铺休息了。

  不经意间已是中午了,火车上的广播响了:列车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北京站。我们就这么轻轻松松地度过了十几个小时的旅程。

图片

  资料图 

  今年国庆是我外孙结婚的大喜日子,我欣然去北京参加他的婚礼,儿媳妇在网上给我买了G220的高铁票,这是我退休以后为数不多的几次坐火车中的一次。

  走进火车站后,我仔细地看了看列车的外形,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流线型的“大鲨鱼”匍匐在铁轨上,车顶上写着“复兴号”三个大字,而且,这列火车是由两条“大鲨鱼”组成,后面那个“大鲨鱼”的嘴紧紧咬着前面“大鲨鱼”的尾巴,我想大概这列火车是用了两个车头拉动的,前面一个、中间一个。过去我也曾见过两个车头拉动的列车,但两个车头要么在列车前面共同拉动列车,要么是两个车头一前一后,看起来好像是前面的车头在拉,后面的车头在推。我百思不解,只能等列车员忙碌过后有空隙时间请教他。列车员简单明了地告诉我:“本次列车其实是两列编组为8节车厢的列车,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重连车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加大运量,提升旅客的容纳能力,降低车站的工作压力。每列列车拖八节车厢,除了车头为整个列车提供动力外,每节车厢下部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电机组……”简短的几句讲解,让我茅塞顿开。

  记得几年前,我送孙子去南京上大学时,坐的高铁是“和谐号”,而这次坐的是“复兴号”,二者有区别吗?到北京后,我迫不及待地问在清华大学读博的外孙。经外孙一讲,我才知道“和谐号”和“复兴号”,不是同一种高速列车的两个名称。“和谐号”是本世纪初我国引进国外高速动车组技术后,经再创新生产的高速列车,时速达200公里,最高可达350公里。“复兴号”属于中国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时速达35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400公里,并拥有5G高速互联网技术覆盖,智能版列车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复兴号”的先进技术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这次北京之行让我收获满满,心中油然升腾起一种感觉:“厉害了我的国!”( 王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