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古现街道金凤小区,居民们都知道一个特别的“作息表”——清晨五点,29号楼一单元的灯准时亮起;下午两三点,总能看到一个头发斑白的男人推着轮椅在小区附近慢慢散步。这就是张洪新的日常,一个同时照顾患病妻子和瘫痪岳母二十年的男人。
“有时候赶集时遇见他,总是匆匆忙忙的,但脸上始终带着笑。”邻居李大姐说,“我们都无法想象,这二十年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2005年之前,张洪新的生活是另一番模样。生长在抗战老兵之家,他从小浸染在正直与担当的家风里,“责任”二字深植心底。那时,他和妻子过着普通而温馨的生活,每天最大的烦恼不过是菜价涨了几毛钱,孩子的成绩单上有没有红叉。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猝不及防。“看着她连抬手都困难的样子,我知道,这个家现在全靠我了。”回忆起2005年妻子突发神经性疾病倒下那天,张洪新第一次意识到,生活的考验可以如此残酷。

那时,孩子还在上学。张洪新只能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妻子。妻子吞咽困难,他就将饭菜打成糊,一勺一勺吹温了耐心喂下;为防褥疮,他每隔两小时就为她翻身,早晚雷打不动地做全身按摩,细致活动每一个关节。
就在他渐渐适应了照顾妻子的生活节奏时,十年前,新的考验又来了。年过八旬的岳母突发脑梗瘫痪在床,连咀嚼都成了问题。妻子是独生女,面对两位需要全天候照料的亲人,张洪新没有丝毫犹豫:“妈养了她一辈子,现在该我来养妈了。”
从此,张洪新开始了他的“双线作战”。两位亲人的饮食需求不同,他就准备两个锅灶;用药时间容易混淆,他就用不同颜色的便签做标记。为了方便照看她们,就一直坚持睡在离卧室最近的沙发,以便随时起身。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构成了他二十年如一日的生活。

张洪新用细致入微的守护,换来了两位亲人身体的稳定与心灵的安宁。妻子的病情虽未痊愈,但在他的照料下从未出现过严重并发症;岳母虽不能言语,却始终面色红润,衣衫整洁。邻居们都说,老人眼里常有光,那是被悉心呵护的痕迹。
最让邻居们动容的,是张洪新对生活的“不将就”。即使照顾两个病人,他也坚持每天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忙碌之余,他也常给妻子讲邻里趣闻,给岳母播放爱看的电视节目。金凤社区工作人员乔燕印象深刻:“有一次上门走访,看见张大叔正在给岳母剪指甲,动作特别仔细。老人虽然不能说话,但眼神一直看向他。她心里可知道他的好啊!”

“很多人问我怎么坚持的?”张洪新说,“其实没想过坚持不坚持,她们在,家就在。我只是在做一个丈夫、一个女婿该做的事。”
“在张洪新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最为朴素以及最为动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用坚守诠释了如何为人子女,为人丈夫。他的行为不仅温暖了自己的小家,更为我们社区带来了满满的正能量。”古现街道金凤社区负责人王鹏飞表示,希望全体居民向他学习,传承敬老爱老的美德,传递守望相助的善意,让社区在每个人的担当与善意中变得更加的和谐温暖。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