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丨海阳市“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一场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海阳发布 2025-11-17 08:53

11月14日下午,海阳市召开“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海阳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亮,市司法局依法治市办秘书科负责人徐丹就媒体关心的问题予以解答。

▲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记者提问:法治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基石,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近年来,海阳市司法局在规范行政执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问你们在涉企执法方面是如何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

海阳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姜亮——

我们在规范执法中始终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具体从三方面推动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一是制度先行,筑牢执法“规范基石”。我们创新建立并实施“涉企行政执法月备案”与“重大执法决定备案”双轨并行机制,动态掌握全市涉企执法动态与处罚详情,变被动事后监督为主动事中精准管控。2025年,不罚轻罚案件数量同比增加85%,减免金额再创新高,达到361万,同比增加了64%,彰显包容审慎执法温度。

二是智慧赋能,推动执法“精准高效”。全力推进“山东省涉企行政检查平台”在我市的深化应用,通过组织全覆盖培训、建立实时评估与通报机制,制发《行政执法监督提醒函》4份,重点整治脱离平台检查、不落实“扫码入企”等问题,确保检查计划线上备案、扫码入企、结果云端共享等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创新建立了涉企联合检查联络员机制,跨部门联合检查占比提升了38个百分点,涉企检查总数同比减少49.1%,真正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极大减轻了企业的迎检负担。

三是规范执法,传递执法“法治温度”。率先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与工商联联席联动机制”,深化执法监督与12345热线协作,梳理疑似工单1309条,精准核实涉及13个部门的27条执法线索,制发《执法监督意见书》2份,推动问题高效解决,提升部门规范执法意识,使监督触角直达市场一线,涉企执法“零负面舆情”,企业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记者提问:海阳市司法局在“十四五”期间推出了“海法护暖阳”公共法律服务品牌,请问这一品牌在服务群众方面有哪些具体创新?如何确保服务真正惠及基层百姓?

海阳市司法局依法治市办秘书科负责人 徐丹——

“海法护暖阳”品牌是我们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推动服务下沉基层的重要载体。具体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平台集成化。我们建成“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形成“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升级提质,15个镇街工作站、719个村居工作室全面建成,窗口接听、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咨询7200余人次。同时,设立海阳市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咨询、调解、法援、公证“一网通办”,群众可通过手机、电脑、窗口等多渠道获取服务,智慧平台二维码实现全覆盖,年度访问量近2万人次。

二是机制立体化。我们通过整合实体、线上、热线三大服务渠道,打造“三网融合”机制。在实体平台设“潮汐窗口”,根据人流量动态调整服务力量;在线上平台搭“AI律师+惠企板块”,实现24小时智能响应;在热线平台创立“律师+心理咨询师”服务闭环,确保“随时随地可求助、诉求件件有回音”,推动法律服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实现服务覆盖率100%。五年来,累计开展“送法进企业”160余场,出具法治体检报告154份。

三是服务人性化。我们开展了公证24小时服务车活动,五年来,共开展1239次上门服务,为行动不便群体送去尊重与便利。持续开展“法援护苗”“助力乡村振兴”等“法援惠民生”专项活动40余次,开通“绿色维权通道”,实现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智慧平台“AI律师”累计解答咨询1万余次,即时响应率超95%,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先后收到群众感谢信、锦旗20余件,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信赖度显著提升。

编审:王巧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