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坚如磐石的信仰、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陈元松同志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从胶东渔村走出的热血青年,到抗日战争烽火中的英勇战士,再到新中国邮电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陈元松用自己长达80多年的革命生涯,深刻且生动地诠释了忠诚与担当的厚重内涵,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早年磨砺:从渔村少年到“闯关东”谋生
1925年,陈元松出生在烟台市蓬莱县芦阳村——一个临海的小渔村。碧海蓝天既见证了他的童年,也赋予他坚韧质朴的性格。然而,好景不长,在家乡读了几年小学后,动荡不安的时局如汹涌的潮水,让年少的他早早地直面生活的重重艰辛与磨难。抗日战争的熊熊战火,无情地打破了胶东大地的宁静祥和。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汉奸伪军为虎作伥,横行霸道。这片曾美丽富饶的土地陷入苦难深渊,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8年,年仅13岁的陈元松,为了谋求生路,被迫背井离乡,踏上了充满未知与艰辛的“闯关东”之路。在那片陌生而广袤的土地上,他如同风雨中漂泊的孤舟,艰难地挣扎求生。他做过杂货店送货的小伙计,整日穿梭街巷、脚步匆匆;当过饭馆跑堂,每天迎来送往、笑脸相迎;再入印刷厂当学徒,凭借骨子里的聪敏好学与吃苦耐劳的韧劲,逐渐成长为技术娴熟的印刷工人。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虽满是艰辛,却让他在磨砺中积攒了生活的力量;平凡的印刷行业经历,也冥冥中为他日后参加革命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投身革命:战邮战士誓死捍卫信息通道
1944年初,平静生活再次被打破。一位好心师傅悄悄告知陈元松:“日本人要来厂里抓兵,这里待不下去了,你赶紧回老家去吧,那里有共产党八路军。”这句关切的提醒,如划破黑夜的曙光,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师傅的指引下,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历经千难万险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年仅19岁的他,怀着满腔热血毅然投身革命,走进了胶东根据地,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彼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胶东作为我党重要的抗日根据地,面临日伪军的严密封锁与残酷围剿。因有“闯关东”及在印刷厂工作的特殊经历,陈元松被党组织安排到山东战时邮政系统,成为一名八路军战邮战士。
在胶东山区蜿蜒崎岖的山路上,陈元松常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驮着装满邮件的邮袋——里面装着党组织的重要指示、前线战士的战报,以及后方人民支援八路军的物资。他如同一只不知疲倦的鸿雁,在各解放区间穿梭,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险:敌人的巡逻队如幽灵般出没,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绝境。每一次出任务都像是在鬼门关前徘徊,但他毫不畏惧,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总能在危难中化险为夷,一次次将邮件与物资安全送达。他如同一颗默默坚守岗位的螺丝钉,为抗战胜利倾尽力量。
加入革命队伍后,陈元松凭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与卓越的工作成绩,迅速赢得了党组织的高度信任与赞誉。为搭建胶东解放区与东北革命力量的海上地下交通线,党组织秘密派遣他前往大连联络东北党组织。接到任务的他深知艰险,却没有丝毫犹豫地踏上了征程。他从荣成搭乘一艘简陋的船只,迎着风浪越过渤海海峡抵达大连。在陌生的城市里,他不顾疲惫,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艰难的联络工作。经过多日的四处奔波、多方探索,终于成功地与我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取得联系,彻底打通了山东通往东北的海上秘密交通线。
这条交通线意义深远:它不仅为党中央与坚持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的抗联增添了一条关键的联系通道,让双方的信息得以顺畅传递,战略得以协同配合,更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为山东野战军主力穿越渤海、收复东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成为解放战争胜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长期残酷的斗争岁月里,山东战邮作出了巨大的牺牲:468名同志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200多名战邮烈士甚至未曾留下姓名。战争烽火与邮路艰险,将山东战邮锻造成了一支坚不可摧的钢铁队伍,铸就了不朽的战邮精神: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立场,保守机密、人在文件在、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排除千难万险、勇往直前、完成传递任务的坚强意志,严守纪律、艰苦奋斗、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忠贞不渝、使命必达”是对战邮精神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在以陈元松为代表的战邮同志们的不懈奋斗下,山东战邮逐渐发展成为东部地区连接各根据地与游击区的交通枢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陈元松的名字也被永远镌刻在了烽火邮路的光辉记忆中。
临危受命:危难中托举党报诞生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我党和人民军队准备接管烟威地区。为扩大党和人民政府的影响、团结广大群众,胶东党组织紧锣密鼓地筹建烟台日报社——报纸作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对传播党的声音、鼓舞军民士气、凝聚民心至关重要。
印刷设备是筹建报社的关键物资。党组织先后派出两人前往东北敌伪控制区采购印刷设备,均未成功:第一位同志因敌情复杂多变未能完成任务;另一位同志意志薄弱,中途携款逃跑沦为逃兵。关键时刻,党组织将目光投向了陈元松。他在以往的对敌斗争中展现出的勇敢机智、对党忠诚以及出色的工作能力,让党组织对他充满信任与期待。年仅20岁的他,深知任务艰巨却毫不退缩,毅然接受了这一光荣使命。
经过充分准备后,陈元松乔装成普通商人,将黄金藏在面粉口袋里,从威海石岛乘坐渔船前往大连。一路上海风呼啸、海浪汹涌、渔船颠簸,他心中只有“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抵达大连后,他风餐露宿、昼伏夜行,穿过层层封锁赶赴奉天(今沈阳)。在地下党的协助下,他凭借过人的智慧与非凡的勇气,与敌伪巧妙周旋,斗智斗勇,最终成功买到了印刷设备。
买到设备只是第一步,安全运回烟台更具挑战。凭借多年的技术基础,陈元松将设备化整为零装到骡车上,选择隐蔽的水陆结合路线前行。途中,他既要时刻警惕敌人的搜查,又要克服恶劣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最终,他历经艰险将设备完好无损地运到了烟台。正是这些凝聚着他心血与汗水的设备,确保了《烟台日报》于1945年9月18日胜利创刊。
这份报纸,是抗战胜利后我党在烟台创办的第一份市委机关报,也是我党在中国内地创办最早的城市党报。它如灯塔般,在烟台解放与新中国建设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宣传指导作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深远时代意义。
险途通邮:“无名英雄”勇担当
抗战胜利初期,东北局势复杂,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暗流涌动。为保障胶东与东北通邮、排除干扰,东北党组织赋予陈元松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身份并为他办理了相关证件,为他的工作提供掩护。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调集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随后,国民党海军封锁渤海口岸,彻底切断了山东与东北的海上邮路。战事紧急,恢复这一关键联络通道迫在眉睫。山东省委及战邮总局反复权衡后,将“千斤重担”交给了陈元松。
肩负组织的信任与重托,陈元松背负邮袋,与两名山东省委选派的交通员从石岛登上小船。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组织上精心安排了两艘船只引开敌舰,为他们开辟生命通道。在同志们的掩护下,他们成功登上了大连附近我方控制的外岛。经过五天的艰难探寻和等待,陈元松终于与大连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还意外见到了前期挺进东北的山东战邮老同志。战友重逢的喜悦,更坚定了他的斗志。他郑重地将视作生命的邮袋转交当地党组织,胶东与东北的邮路自此重新恢复。
然而,此次行动被敌方察觉,特务伺机追杀。危急时刻,大连党组织联络驻大连的苏联红军,几经周折,陈元松一行搭乘苏军舰安全返回烟台。凭借临危不惧的胆识与机智勇敢的表现,他被山东省委赞誉为“无名英雄”并获嘉奖。他以热血赴使命,在烽火中守护邮路畅通,用行动书写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转战教育:新中国邮电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解放战争后期,陈元松跟随大部队南下,继续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战。南京解放后,他进入华野邮政干部学校学习,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他接受组织的安排参与南京邮电学校建设,自此开启了邮电教育领域的奋斗篇章。
在南京,为找到合适校址,陈元松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于南京城内外,从繁华地段到偏远郊区,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最终,他在南京广东路东侧确定了理想校址。紧接着,他与同事们克服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等困难,白手起家推进建设工作。他起早贪黑,亲自参与学校规划、设计与施工。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历经无数日夜,南京邮电学校终于建成。这座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学府,成为了新中国邮电人才的摇篮,后来发展为声名远扬的南京邮电大学。
1954年,陈元松响应国家号召转战北京,参与北京邮电学院建设。作为首都,北京对邮电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他将在南京建校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应用其中,与各地专家、建设者们并肩作战,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北京邮电学院(后发展为北京邮电大学)顺利建成并不断壮大,成为我国邮电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此后,陈元松又北上长春参与长春邮电学院建设。长春气候寒冷、条件艰苦,他却毫无怨言,迅速适应环境并全身心投入工作。他结合东北地区的特点制定科学规划,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下,长春邮电学院逐渐发展为长春邮电大学,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邮电人才培养基地。
“文化大革命”前,陈元松转战重庆,参与重庆邮电学院(今重庆邮电大学)建设。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作为学校主要领导,他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始终坚守理想信念;他呕心沥血团结同志、维护大局,努力推动学校工作,为学校的稳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他的带领下,重庆邮电学院在艰难中前行,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邮电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初心不改:百岁生涯仍忠诚坚守
1985年,陈元松从北京邮电大学光荣离休,结束了漫长而辉煌的邮政战线工作生涯。战争年代,他投身解放区战邮建设,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为革命胜利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解放后,他全心全意投入邮电教育事业,为推动我国邮电教育事业的发展,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参与建设的四所邮电高等院校,如四颗璀璨的明星,持续为我国邮电事业输送新鲜血液,助力邮电事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
陈元松是真正的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从战争的硝烟中走来,历经生死考验仍坚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和平年代默默奉献,将全部精力投入国家建设。他勇敢机智,在枪林弹雨中毫不退缩;他好学勤勉,以智慧赋能邮电教育,成为行业的楷模;他无私奉献、不计得失,是邮电战线的拓荒者、人民的老黄牛,是将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战士。
即便在特殊年代受到错误批判与不公正对待,他也从未丧失对党的信心,始终坚信党和人民会给予公正评价。这份坚定信仰、不忘初心的执着令人敬仰。如今已年过百岁的他,仍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内外时事,心系国家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陈元松用一生的奋斗,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与教育史诗。他是邮电战线的开拓者,是新时代青年的榜样;是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记录着波澜壮阔的岁月;是我党邮电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是永远屹立的精神丰碑。他的传奇经历昭示我们:信仰的力量能穿越烽火岁月,忠诚的初心可照亮和平年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我们更应铭记这位百岁革命前辈的不朽功勋,传承他留下的精神火种,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杜振宁,新西兰归国生物学博士,国家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烟台大学二级教授,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