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岁月——记招远市西曲城村首位共产党员杨彩荣

烟台日报 2025-10-31 09:57

我的故乡西曲城村,是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文明的村庄。

“曲城”之名,起源于西汉初年设置的“曲成侯国”(后为曲成县),这一建制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初年。自曲城县撤废后,周边居民逐渐迁居至原“曲成”城郭遗址,由此形成曲城村,村落文脉也一直延续至今。

这片浸润着历史底蕴的土地,世世代代孕育着聪慧、勤劳、正直且尚礼的村民。

入党:从忧国青年到革命先锋

据1991年版《招远县志》记载,1938年8月中共招远县委在九曲村成立,核心任务是发展组织、建立武装、筹建革命根据地。西曲城村的第一名中共党员杨彩荣,便是在此背景下走上革命道路的。

1938年初冬,杨彩荣携妻子侯守月及女儿芝香到岳母家为岳父贺寿。宴席上,众人因日军侵华忧心忡忡,杨彩荣也提及了邻居外甥、教师王纯所述的时局:“日军占领东三省、进犯关内,国民党军队却节节撤退。”此时,岳母的外甥、共产党员白恩荣(山后冯家村小学教师)压低声音说:“朱(德)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正组织抗日,咱招远也有了县委,要发展党员、建立抗日武装!”

这番话让杨彩荣看到了希望。此后,他与白恩荣频繁密谈时局与抗战,逐渐坚定了革命信念。1939年2月1日,经白恩荣介绍,杨彩荣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西曲城村的首位共产党员。

建立组织:播撒革命火种

入党后,白恩荣作为杨彩荣的单线领导,指导他在农村秘密开展工作。杨彩荣始终将发展党的组织放在首位,在宣传革命思想、团结群众的基础上,筛选忠实可靠的发展对象。

1940年3月,他秘密发展贫苦农民刘全德(会治病、为人忠厚)、曹章(农闲时贩卖陶器、踏实可靠)为共产党员,成立了西曲城村首个党小组,杨彩荣任组长;

1941年至1945年,他陆续发展徐永辉(女,红军干部家属)、季云芳(女,曹章之妻)、冯立荣(女)、郭洪英(女)、张玉学(长工)等人为共产党员;

党员们也主动“扩编”。1944年,刘全德发展杨有臣为共产党员,曹章发展五弟曹玺为共产党员,党组织在村里逐步壮大。

地下工作:潜伏敌后的“伪乡长”

日军侵华战略调整后,对招远根据地展开大扫荡,还建立了区、乡、村等伪政权。中共招远组织顺势安排地下人员潜伏,杨彩荣便是其中关键一员——经灵山区第一任区长李萍实安排,他以“曲城乡伪乡长”的身份,潜伏在朱桥镇日伪据点辖区。

为方便传递情报,杨彩荣搭建了严密的情报网,组成一条红色情报线:朱桥镇伪区长李曰乾(共产党员,杨彩荣族亲连襟)将日伪的动向情报告知杨彩荣;杨彩荣假意修鞋,将情报转交给化装为修鞋匠、往返于朱桥与曲城的族侄杨之君;杨之君通过族叔杨彩藻的外甥曲绍昌(同乡盛家村人),将情报送给灵山区党组织。

1939年春,日军计划轰炸共产党组织临时驻地西曲城村“曹家大院”。杨彩荣通过情报网及时传递消息,使机关人员提前转移,仅院内房屋受损。此外,他还安排刘全德任西曲城村伪村长。每当日军进村时,村长刘全德便“摆桌备水”应对,减少了村民受欺压的次数。

凝聚力量:建武装、送人才

杨彩荣一边发展党员,一边落实“建立农村武装”的指示。

他动员族侄杨之君组建“锄奸团”,组织进步青年打击亲日分子、骚扰日军据点、破坏敌人工事与交通,让日伪军日夜不安。

1943年8月,在中共招北县委的指导下,他成立了西曲城村首个共产党领导的行政与群众组织。村长刘全德、副村长曹玺、会计杨金钟、农救会长曹章、妇救会长冯立荣、青救会长曹文成、职工会长张普仁、民兵队长刘全喜为解放事业筑牢了基础。

同时,他积极为部队输送人才。1940年,他动员刘全本参军(西曲城村首位八路军战士),后刘全本在“六六灵山战斗”中牺牲,年仅16岁。同年,他安排杨之君加入第六区中队。1941年,杨之君升任招北县大队指导员,同年牺牲。1940至1944年,他先后动员杨安彩(14岁)、杨金盛等人参与区、县工作。1946年,他送16岁大女儿杨芝香加入招北县大队(解放后杨芝香任招远县民政、妇联干部)。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胶东地区时,他带头加入华东野战军,在平度三合山战役中负伤仍坚持战斗。孟良崮战役结束后,他转业到了羊角沟公安部门工作。

蒙冤与昭雪:高风亮节映初心

因地下工作保密需求,杨彩荣的“伪乡长”身份无法公开,亲友街坊多误解他“投靠日军”。1941年杨之君牺牲时,甚至有人怀疑是他“出卖”的。在重重误解下,他始终牢记周恩来总理对地下工作者的指示——“有苦不说,有气不叫;顾全大局,任劳任怨”,默默承受误解。

解放后,因“伪乡长”身份,杨彩荣从公安系统转业到潍坊地方工作,并重新申请入党。“文革”期间,他再因“叛徒”嫌疑被审查,直至上级查明“杨之君牺牲是同事泄密所致”,才还他清白。

多年后,杨彩荣对儿子提及一段往事: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在劝降朱桥的伪军时被误当成战俘押往栖霞。行至招远南部时,一位知情的押送领导当众“训话”后放他回家。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温暖记忆。

1981年,杨彩荣走完了一生。当时的蚕庄镇党委书记在追悼会上为他送别并致悼词。

高风亮节干革命,任劳任怨顾大局;舍身不求功名利,含辛茹苦为人民。杨彩荣一生的传奇岁月,恰如诗句所赞。他以平凡之躯,在敌后战场上书写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也为西曲城村的革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6个儿女杨芝香、杨芝成、杨芝英、杨芝刚、杨芝言、杨芝欣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岗位上勤恳工作。

(曹景广)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