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政企关系,正在芝罘区悄然生成。在这里,政府角色经历着一场从“管理者”到“娘家人”的深刻转变。现在,政府不再仅仅是发号施令的“管理者”,已转变为深入一线的“服务员”。他们主动走进企业,从宏观指挥转向贴身服务,旨在构建一种协同共进、互利共赢的新型政企关系。
思维之变:从“管理者”到“娘家人”
这场变革的起点,是服务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它重新定义了政府的身份。
“过去是‘管理者’思维,坐等企业上门;现在是‘娘家人’定位,主动为企业操心。”一位芝罘区工信局工作人员道出了切身感受。理念之变,迅速转化为行动。以东方电子为例,其反映的停车难问题,芝罘区迅速协调解决了南侧空地使用权,这种效率让企业负责人感到惊喜。
“娘家人”的定位,意味着将企业的“急难愁盼”视为分内之事。冰轮集团长期受厂区雨水漫灌困扰,问题反映后,多个部门联合属地街道主动上门,共同制定排水方案,彻底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
理念先行,制度随之。芝罘区创新构建“1+XY+N”服务体系,横向联动政府、社会、市场资源,纵向打通国家、省、市、区、街道、企业六级网格,形成一张立体服务网,旨在实现资源的“无限链接”与惠企的“无限服务”。
为将服务直接嵌入企业,驻企特派专员制度应运而生。12名科级干部全脱产入驻重点企业,实现从“等问题”到“找问题”的转变。一家制造企业纠缠多年的土地海域使用权难题,在专员数月驻点梳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随后召开现场办公会后,这个涉及多部门的“历史遗留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区域产业生态注入了活力。近五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100家猛增至151家,增长5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337亿提升至477亿,增长41.5%。企业利润率由2.1%提升到4.5%,实现了质的飞跃。
服务之网:线上线下的无缝融合
服务企业,既要在“云”上畅通,也需在“身边”可及。芝罘区正致力于打造一个线上线下无缝融合、全时响应的服务生态系统,让企业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遇到何种问题,都能感受到服务网络的广度与温度。
线上,“芝企通”平台保持24小时在线,成为企业随时提交需求、查询进度、获取政策的便捷通道。“芝企通”不仅是一个信息发布的窗口,更是一个智能响应的“总客服”。企业通过平台提交的各类诉求,会第一时间被分流转办至对应部门,并实现全程留痕、限时办结、超时预警,形成“提出—受理—办理—反馈—评价”的完整闭环。这种“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的模式,极大提升了政务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
线下,服务以更贴近、更可感的方式展开。在企业和人才聚集的创新园区,芝罘区布局建设了多个“中小企业服务之家”。提供政策解读、融资对接、人才招聘等服务。目前,此类嵌入式服务站点已在全区建成4处,累计服务企业超50家,构建起触手可及的“十五分钟服务圈”。
除了固定的服务站点,高频、直接的政企互动活动是线下服务的另一大特色。定期举行的政企沟通交流座谈会、专题协调会以及氛围更为轻松开放的“重点企业早餐会”,为政府负责人与企业代表提供了面对面解决问题的平台。在这些场合,没有繁文缛节,只有直奔主题的务实沟通,许多在办公室难以厘清的梗阻,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中迎刃而解。
服务网络的完善,最终转化为企业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近年来,芝罘区累计为企业争取并投放各级扶持资金近5亿元,解决企业资金问题,为企业发展赋能。
产业之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优质的营商环境,必然是个性化、精准化的。在芝罘区,服务正从普适性的“大水漫灌”转向针对性的“精准滴灌”,尤其体现在产业培育和企业成长的全周期中。
针对海工装备这一传统优势产业长期“各自为战”的痛点,芝罘区打造了海工装备创新设计与合作港,链接高校院所及产业链企业资源,主动“牵线搭桥”。促成了中集来福士、北海海洋、北方造船厂等企业在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
在企业成长路径上,芝罘区建立起“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像育苗一样滋养每一家有潜力的企业。目前,已培育国家级“小巨人”9家,省级专精特新102家,优质企业集群蓬勃发展。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芝罘区为确保中小企业发展不“掉队”。借烟台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之机,引入浪潮、博聚通、华翼云等一批专业服务商,为部分有需要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对一”诊断,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目前,已培育17家“晨星工厂”,1家先进级智能工厂、4家基础级智能工厂,9家通过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效显著。
当政府真正视企业的事为自家事,发展的活力便如春水破冰,自然涌流。芝罘区的实践表明,“娘家人”的定位,暖的是企业的心,强的是区域的根。在这片日益肥沃的产业土壤上,政府与企业的同频共振,正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