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外观,白色的主色调,一侧设置有“柜门”……10月27日,在烟台黄渤海新区的东德氢能产业园内,笔者见到这样一个“陌生的物件”。如果不是注意到其另一侧还安放有充电枪的话,外人很容易误以为这是特制的“大冰箱”。
这个看起来像冰箱但不是冰箱的物件,就是黄渤海新区企业烟台东德氢能技术有限公司刚刚推出的创新产品——PowerMax超级氢电站。形象来说,它就相当于一个由氢能支持的超级“充电宝”,但其作用并不仅限于充电,而可以广泛覆盖用氢用电等相关场景。目前,国内外并无完全具备相同功能的其他产品,这意味着东德氢能继2023年发布全球首台离子液封压缩机之后,又一次引领世界之先。

那么,PowerMax超级氢电站的诞生有何背景?它到底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本文对此展开了探访。
应运而生
以氢能解决充电难题
超级氢电站,顾名思义,以“氢”和“电”为两大构成要素。而它的诞生,也与两者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推动下,一方面,清洁无碳的氢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车辆保有量快速增长,但充电设施尤其是大功率的充电设施配套则相对滞后,公共出行层面的“车—电”矛盾仍然显著,尤其是在节假日高峰的服务区更是“一桩难求”。

“我们研发PowerMax超级氢电站的初衷,就是利用氢能这种清洁能源来为充电难题提供高效解决方案。”东德氢能董事长邢子义说。
东德氢能之所以有底气直面行业难题,关键就在于硬实力支撑。该公司2018年成立之后,依靠创新驱动,迅速成长为国内首批通过知识产权体系认证的氢能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目前,其业务范围已广泛延伸至氢能装备制造、工程建设、气体销售等领域,累计申报了1000多项专利,是国内氢能源装备产业链最全的制造商以及氢能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并跻身全球氢能技术前20强。
依托以上硬实力,东德氢能组建研发团队,开始攻关PowerMax超级氢电站项目。
创新驱动
采用诸多先进科技
PowerMax超级氢电站与传统的加油站、充电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便捷可移动,这也是东德氢能在立项之初就确定的设计理念。
“我们想让超级氢电站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电脑、冰箱一样,可以标准化生产,落地开机就能用,同时还方便进行空间移动。” PowerMax超级氢电站项目负责人王坤说。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东德氢能研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多能源耦合技术,依托自主研发的隔膜压缩机组以及联合定制化开发的氢燃料电池,打通高效合理串联路径,将电力、氢能、冷热管理等多个子系统有机整合,实现了不同形态能源的协同控制。

“通过‘氢电耦合’技术,超级氢电站可以提供‘充电+充氢’双服务,不仅可以给氢动力车辆加氢,还可以采用氢储能发电模式帮助电车实现‘离网充电’,即发即用。”王坤介绍。
此外,安全性保障也是东德氢能研发团队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据了解,超级氢电站配置了“AI安全大脑”,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和千点级监测网络,实现24小时风险预判,遇到险情会联锁防护报警,可在毫秒级内切断系统,对异常泄漏进行无害化处理。
据了解,整个项目攻关期间,东德氢能研发团队累计进行超过200次系统联调测试,攻克了包括能源协同控制、系统稳定性提升、安全风控保障等多项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奋力研发,全球首台PowerMax超级氢电站最终顺利问世。
功能强大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在诸多创新科技的支撑下,PowerMax超级氢电站拥有了强大的功能属性。概而言之,可称作“离网供电、极速建站、闪电快充、绿电消纳”。
据了解,PowerMax超级氢电站匹配了功率480千瓦的单枪,1分钟可以充8度电,相当于1秒可充电续航1公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效率并不意味着价格的提升。按照前期测算,超级氢能站的充电价格与纯电站的快充相比有一定优势。如果后续引入充足绿氢供应,则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

同时,由于实现了“离网充电”功能,PowerMax超级氢电站无需申请电力报装及基础设施配套改建,建设流程大为简化,综合成本也可明显降低。
“其结构高度集成,所有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箱体里,一个标准单元即可构成独立的微型能源站,即插即用,而通过多单元并联还可实现扩展,相当灵活高效。通俗来说,这就相当于一个超级‘氢能充电宝’。它不仅可用于高速服务区、物流园区等常规区域,还可应用于电网覆盖不完善的边远区域,乃至应急救援的电力支持。”王坤介绍。
除了加氢和充电之外,PowerMax超级氢电站还可以实现供冷、供热、供水。这些强大的功能,也让它早早就得到了下游市场的青睐。目前,东德氢能已接到10多台意向订单。

“PowerMax超级氢电站打破了电网依赖与绿电消纳的瓶颈,将氢能的生产、存储、发电与充电融为一体,构建起一个真正自主、清洁、高效的微型能源生态。我相信,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PowerMax超级氢电站未来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邢子义表示。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

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