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黄渤海新区:新型储能锻造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黄渤海新区 2025-10-29 13:30

  新型储能作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正成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烟台黄渤海新区积极把握机遇,将其作为全区重点培育的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今年以来,黄渤海新区新型储能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前三季度,新型储能产业产值突破90亿元、同比增长45%。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储能企业正加速集聚,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领军企业引领

  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

  作为黄渤海新区储能产业的领军企业,力高(山东)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凭借在电池管理系统(BMS)领域的技术优势,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0.8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6亿元,四年间增长近20倍。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突破21亿元,同比增长127%,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力高新能源的创新实力获得行业权威认可,先后荣获“行家极光奖2024年度新型储能优秀供应链企业奖”和2025“北极星杯”储能影响力BMS/EMS供应商。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宁德时代与力高新能源签署战略投资协议,这是宁德时代在烟台的首个投资项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电池技术和电池管理系统领域的优势,为山东省储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根据发展规划,力高新能源将围绕打造电池“最强大脑”的战略目标,三年内投入15亿元推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决策技术体系。同时,企业还将投资6亿元建设产业园三期项目,打造具备年产600万套电池管理系统及汽车电子产品能力的先进制造基地,预计投产后新增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

  氢能赛道突破

  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在氢能储能新赛道,黄渤海新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与创新活力,以东德氢能、凯格瑞森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推动氢能核心装备制造持续突破,构建起日趋完善的产业生态。

  东德氢能作为国内氢能装备产业链最全的制造商,今年迎来重要进展——其核心装备产业园已正式竣工投产,形成年产氢气循环系统63万台、空压机3万台的规模化生产能力。该公司技术实力领先,不仅是国内首家实现90MPa高压隔膜压缩机市场化应用的企业,更为全球加氢站提供百余套核心装备,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化交付能力。

  同样在氢能细分领域表现亮眼的山东凯格瑞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5年上半年市场订单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同比翻番增长。公司自主研发的“浮光系统”高效氢气循环装备及新一代高可靠性氢用排水阀等核心部件,在能效、安全性等关键指标上实现显著突破。近期,其防爆氢气循环泵成功入选《2025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标志着公司在氢能核心装备领域的技术实力再获权威认可,为持续创新注入新动力。

  随着多家企业在关键技术、核心部件与系统装备上的持续突破,黄渤海新区已在氢能储能领域初步形成集群发展、链式布局的良性生态,为构建多元协同的绿色能源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创新生态优化

  产业能级持续提升

  黄渤海新区储能产业的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多家企业凭借领先的技术成果获得省级层面高度认可。

   在山东省发布的《2025年度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推荐目录》中,新区4家企业成功入选:力华电源的46系大圆柱电池、东德实业的离子液封压缩机组、凯格瑞森的防爆循环泵,以及鏊润能源的清洁高效模块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集中展现了新区企业在储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东方旭能(山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也凭借在电力储能领域的技术突破与研发实力,成功入选“2025年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储能行业的企业之一,东方旭能专注于综合能源管理、储能系统集成与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等方向,构建起从项目设计、装备制造到工程运维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技术实力与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目前,黄渤海新区已形成覆盖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储能集成、场景应用及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布局。在产业培育方面,新区强化顶层设计,将新型储能列为重点发展的四大特色产业之一,成立由管委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并配套出台《关于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构建以电化学储能为引领,氢储能、光伏储能等多元延伸的“1+N”产业发展体系。

  随着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黄渤海新区正围绕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协同发力,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赛道上跑出更快“加速度”。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