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烟台,逐“新”而行。
“引力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成功首飞,“泰它西普”等三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高性能芳纶涂覆隔膜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从新材料到新医药,从深空到深海,“烟台智造”的印记愈发鲜明。
“1+N+X”政策矩阵落地,首部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地方法规《烟台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实施,烟台市委科技委员会成立……体制机制改革正不断释放创新潜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源源动力。“十四五”时期,烟台市深入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线,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企业培育、科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强化顶层设计,创新驱动战略根基更稳
谋定而后动,创新发展需要坚实的战略支撑。
“十四五”时期,烟台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搭建。新成立市委科技委员会,构建起市委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的新格局。先后出台《烟台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1+N+X”政策矩阵和10个方面29条具体措施,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今年《烟台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实施,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正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潜能。烟台市不仅启动市级科技成果竞赛活动,首届便赛出“运载火箭海上常态化发射”“电驱页岩气增产装备”等35项优秀成果;还实施“省实验室博士‘蓄水池’计划”,探索重点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共引共用博士工作机制;同时,启动市级“人才飞地”建设,首批评选8家人才飞地,构建“异地研发,烟台转化”的协同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十四五”期间,全市投入市级财政资金23.85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257.4亿元,年均增长14.12%。
聚力技术攻坚,产业创新能级不断跃升
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突破的重点在于产业。
看创新主体,量质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1120家增长到2523家,实现总量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31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63.78%,比全省平均高出10.46个百分点。
看科技产出,成果丰硕。聚焦八大领域,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成功首飞;高性能芳纶涂覆锂电池隔膜一体化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若欣林三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
看科技平台,支撑有力。创新平台是产业跃升的“赋能器”。先进药物递释系统、高性能有机光学聚合物与先进制造技术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微纳制造创新中心落户烟台,实现我市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零”的突破。目前,全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447家,15条重点产业链均建有科创平台,其中13条产业链建有国家级科创平台。
“十四五”期间实施的省、市重大科技项目中,企业牵头的项目有150项,占项目总数的93.7%,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科技型企业已成为引领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优化创新生态,全域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统筹推进产学研融合,为产业迭代升级注入新动能。
烟台市积极强化与大院大所战略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上海药物所共建两家山东省实验室,省实验室数量占全省1/5。同时,推动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获批落户,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新空间。
优良的生态让创新活力迸发。通过“鲁科贷”“烟科贷”业务,累计帮助4062家(次)企业获贷约220.56亿元。实施“省实验室博士‘蓄水池’计划”,建设“人才飞地”,全市博士后平台累计招收进站博士后440人,解决技术难题400余个,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
回望“十四五”,烟台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展望新征程,创新发展前景广阔。
烟台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线,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构建全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为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贡献科技力量。
创新之城,未来可期。在新的征程上,烟台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着高水平科技强市的目标阔步前行。(胶东在线记者 孙子研)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