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磁山志》,引发了我对磁山的向往。夏末初秋的一天,云雾缭绕。登临磁山北峰石榴峰时,恰逢一场薄雾自黄海飘来。雾气如纱,轻轻拂过山脊上那些历经十亿年风霜的岩石,将整座山体笼罩在朦胧之中。站在海拔528.9米的峰顶,脚下是中生代造山运动留下的褶皱,眼前是白垩纪断裂抬升形成的峭壁,恍惚间竟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这座坐落在烟台开发区古现街道、被古人称为“海上仙山”的磁山,本身就是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地质史诗。
石头的记忆
磁山的石头会说话。据《磁山志》记述,那些层层叠叠的沉积岩,是十亿年前浅海的低语;峭壁上突兀的花岗岩,则是中生代地壳运动的呐喊。我用手掌抚过蟠桃峰裸露的岩层,指腹似乎感受到远古海浪冲刷的痕迹。地质学家告诉我,这里每一公分的岩层堆积,都需要大自然两千年的耐心。而在磁山,这样的堆积达到了数百米之巨。
山南麓高疃大谷家的原始溶洞里,十万年前的人类用燧石在岩壁上留下划痕;东南方的臧家贝丘遗址中,新石器时代的东夷族人将牡蛎壳堆积成生活的年轮。走近阴主祠遗迹,秦始皇、汉武帝东巡时至此祭祀阴主的盛景,恍若浮现眼前。最令人震撼的是虎头峰下一处不起眼的岩壁——表面布满了规则的凹坑,那是战国时期当地居民研磨谷物留下的“磨盘石”。这些石器上的凹坑,是长年累月研磨谷物留下的印记,生动记录了先民们加工粮食的场景。贴近细听,仿佛能听到远古石碾的“吱扭”声;触摸它们,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站在这些遗迹前,“历史的质感”变得具体而真切。它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名词,而是溶洞中十万年前的生命遗存,是贝丘里先民餐桌上的牡蛎壳,是磨盘石上经年累月的研磨痕迹,是古祠中跨越千年的祭祀回响。这些可触可感的印记,让我们与遥远的过去产生了连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先民们生活的气息与温度。
位于山脊的明代磁山寨的残墙,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这些由抗倭将士垒砌的石墙,现今仍保存得较为完好,石块间的缝隙已经长出倔强的野草。同行的磁山管理处的同志正讲述着戚继光在此布防的故事,一只蜥蜴从墙缝中探出头。它的鳞片在阳光下泛着青铜般的光泽,恍若某个戍边士兵铠甲上的残片。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文人题咏,共同构成了磁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层积。它让人不禁感叹,历史在这里不是教科书里的铅字,而是渗透在每一寸土地里的血脉。
水之灵韵
山无水,如同人没了灵魂。“磁山三泉”是这座山的血脉。我跟随取水的村民来到“汉武井”。井台上的青石已被绳索磨出深深的凹痕,井水却依然如两千年前一般清澈。一位游客用葫芦瓢舀起一捧:“真甜,这才是活的历史。”“水质清冽中带着丝甜,确实不负‘玉液琼浆’的传说。”我喝后感叹道。更神奇的是,这口井无论旱涝,水位始终如一,仿佛与某种宇宙节律达成了默契。
磁山瀑布在雨季展现出最狂野的一面。30米高的水帘冲击着侏罗纪形成的玄武岩台地,水雾中竟隐约可见彩虹。清代诗人谢乃实笔下“岩前喷薄珠帘雾,洞里凄清白练风”的景象,历经300年依然鲜活。我在瀑布下的水潭边小憩,发现潭底沉着几枚圆润的鹅卵石——它们或许见证了秦始皇派出的方士在此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场景。
仙姑湖像一面被群山捧着的镜子,倒映着磁山的四季。湖畔那棵据说已经八百岁的古槐,树干中空却依然枝繁叶茂。当地人说,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曾在此梳洗,使得湖水具有灵性,科学解释则是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汇集所致。但这并不妨碍老人们坚持用湖水熬制中药。现代与传说,在这个海拔400米的湖泊达成了奇妙的和解。
文化的年轮
据《福山县志》记载,磁山是福山的“福脉和文脉”。磁山脚下走出的75位进士,构成了另一道人文景观。在古现街道的乡贤馆里,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的家书、铁面御史郭宗皋的奏折副本、“清代李清照”王照圆的诗笺静静陈列。最触动我的是一方砚台,它的主人王道增曾留下了“为官致富不如贫”的家训。砚池中干涸的墨迹,仿佛还在诉说着这些文人志士的骨气。
如今的磁山温泉小镇,传统与现代正在进行着更富创意的对话。陨石博物馆里,明代坠落的太空岩石与多媒体投影共处一室;仙鹿园中,梅花鹿在洪武年间的陨石旁悠闲踱步。夜幕降临时,地磁湖的音乐喷泉表演将《山海经》的传说投射在水幕上,而老人们仍在湖畔的凉亭里唱着流传百年的渔歌。这种文化叠层非但不显突兀,反而让磁山呈现出更丰沛的生命力。
养生的真谛
“磁山三宝”中,最珍贵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清晨的松林里,负氧离子含量达到市区的20倍。下午4时,我远观一老者在打太极。走近细问,原来是一位七旬老人在做“磁山功课”——在竹林道打太极,于红豆谷采草药,到老茶林采择山茶。老人面色红润,笑称自己活得比磁山庵遗址里的古井还硬朗。
最令人惊叹的是磁山温泉水。化验报告显示,这里的氟化物、偏硅酸含量远超国家标准,对关节炎有显著疗效。但当地人不迷信数据,他们更愿意讲述那个传说:何仙姑将瑶池玉液洒落人间,化作了磁山温泉。在雾气氤氲的泡池区,在此疗养的一位来自北京、患风湿多年的张阿姨笑着说:“科学和神仙,总有一个在帮忙,看,我的手指能自由活动了。”
下山时,暮色已将磁山染成黛色。回望这座经历过造山运动、抗倭烽火、革命热血,如今又变身养生胜地的仙山,我突然明白了它的魅力所在——这里的时间不是线性流逝的,而是像山间的薄雾般层层叠加。每一代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褶皱:地质学者看见板块运动,考古专家发现人类遗迹,文化研究者品味历史积淀,养生者获取生命能量……
磁山不语,却道尽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奥秘。它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开发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像解读古籍般,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埃,让每一个时代的文明印记都能继续呼吸。正如山腰那棵从明代倭寨墙缝中长出的松树——历史从未死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长。
(冯宝新)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