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灵山的山顶,除了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外,还有一尊铜像,这就是英雄任常伦的塑像,英雄手握钢枪,英姿勃勃,雄视前方,仿佛仍在守卫着美丽的胶东半岛。很少有人知道这尊重达2500公斤的英雄铜像,当年是由口子村(现属乳山市)一家只能进行简单铸造和机械加工的作坊式企业——隆茂铁工厂铸造的。

一
1943年6月25日,当时的胶东行署实业处指定董仁山和矫凯带领十几人在敌占区牟平县(今牟平区)留格庄成立了隆茂铁工厂。成立这家铁工厂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农村修理农机工具,发展农业生产,支援前线;另一个是为部队制造武器。这年秋天,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地雷和手榴弹。
1944年3月,这家工厂搬迁到牙前县后垂柳村。5月,生产出第一代机械产品——木架水车。
大约在1944年6月,工厂又搬迁到现属乳山市的诸往镇口子村。工厂的办公室被设在村里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家庙里。这时工厂的人员很多,有二三百人。
1945年春开始修建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时,胶东建塔委员会将任常伦烈士的遗体由埠西头迁往英灵山立墓安葬,同时决定铸造一尊铜像立于英灵山之巅,以示纪念。
任常伦,1921年出生在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孙胡庄(现名常伦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参加过大小战斗120余次,曾9次负伤,每次都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一直坚持战斗到底。1944年8月,他任副排长,出席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获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称号。代表大会刚刚结束不久,日伪军纠集一千多人,开始了对我牙山根据地的扫荡。任常伦得知敌情后,日夜兼程赶回部队。此时,他的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肩膀里还嵌着敌人的弹片,但他坚决要求参战。战斗中,他带头冲向日军,连续刺死多名日军,带领战友们守住了阵地。他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
二
1945年4月,胶东建塔委员会将铸造任常伦铜像的任务交给了隆茂铁工厂。
当时,该厂一无材料,二无设备,三无技术,要铸造出几吨重的铜像,困难可想而知。但在英雄事迹的鼓舞下,隆茂铁工厂响亮地提出了“学习英雄思想,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铸英雄铜像”的口号,厂领导派出以共产党员李培松为主的收购组,化装成货郎到敌占区,冒着生命危险走乡串户搜集、收购铜制品。
根据地的军民听到要铸造任常伦铜像的消息后,奔走相告,争相捐铜。儿童团员把日军扫荡时丢弃的铜弹壳和家里积攒的铜钱交上,新婚夫妇捐献出刚购买的铜脸盆,老年人捐献出自己爱不释手的铜烟袋锅,还有的拿出了家里的铜勺、铜锁和箱柜上的铜把手……在根据地军民的热情支援下,铸造铜像所需的原料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紧接着,厂长常文基带领工人们投入到铸造铜像的工作中。受技术所限,几经努力,都失败了。
姜福喜,诸往镇口子村人。1944年,他因病从大连一家铁工厂回到家乡,在村里养了一段时间的病。1946年,他参军加入胶东行署警卫营,后来又被分配到胶东兵工三厂等单位工作。他对隆茂铁工厂在口子村铸造任常伦铜像的情况特别了解。他介绍说:“铸造铜像的第一步工作是给任常伦画一个布像,这个布像就是在我们村家庙里画的。任常伦的左腿受过伤,腿部有些弯曲,腿部姿势被画出来后,大家总感觉不像他本人。听说这个画像先后画了三次,才达到满意的效果。这个画像的高度是6.5尺。”据说时任胶东军区政治部《胶东画报》社记者、编辑范子厚同志参与了任常伦烈士铜像的设计。
针对铜像体积庞大、难以铸造这一问题,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很多铸造办法,最后工人们研究确定了“化整为零”的铸造方案,即将头、胸、臂、腿、脚和步枪等八个部位分别浇铸,然后通过螺丝连接合成为一体。
铜像各个部件的模型是在村南河边的一棵大枣树下被雕刻好的,有技师负责监督。铜像的翻砂铸造现场设置在家庙里。在铸造过程中,造型工人贺先才和徐成钵首先制造一个大浇包,用来盛放化好的铜液,然后用稻草灰覆盖,使其保持温度。这样,集中够浇铸一个部位的铜液,就铸造一个部件。铜像的大部件都是空腔的,只有任常伦手握的那支步枪是实心的,有75公斤重。
姜福喜说:“那时候,家庙里堆放着用于铸造铜像的大量铜制品,铜钱特别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还在家庙里找到一些铜钱。”
铸造好的铜像各个部分被搬运到村北废弃的纩丝房里。钳工王崇阳等人对照挂在墙上的英雄布画像,进行认真地修整。经过大家几个月的努力,高2米、重2500公斤的英雄铜像终于铸造成功。
三
由于铜像沉重、庞大,工厂找了三辆大马车来运输这尊铜像,每辆马车都是由一匹马驾辕,两匹骡子拉边梢。在经过流水头村村北的大上坡时,由于车上铜像部件相互碰撞不停地发出响声,边梢的一匹骡子受惊,不停地往前跑。马车失去控制,被拉到道边的沟夼里,这匹骡子被摔伤。铜像经过崖子村、井口村等地,被送到英灵山。1945年7月7日,战斗英雄任常伦的铜像被安放在陵园西陡峭的山崖上。从此,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英雄像前,缅怀先烈。
姜福喜说:“隆茂铁工厂进驻村庄后,不仅仅是铸造铜像,他们还在村里开展抗日宣传。记得工厂有一个会计,是个女同志,大高个子,带领村民唱歌。记得教的歌曲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战斗英雄任常伦》等。厂子和村里人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碰到敌情时,村里老百姓黑天白日地帮助工厂上山下河埋藏机械。敌情解除了,又帮助把埋藏的机械挖出来,搬回村里。”
隆茂铁工厂在口子村期间生产过大量的民用产品,有轧花机、粉碎机、木架水车、铁锅和水桶等,还设有烘炉给老百姓打锄、打镢,有力地支援根据地的生产。他们同时生产过地雷、手榴弹和迫击炮弹等。
宫锡田,诸往镇口子村人。他说:“我看见隆茂铁工厂在俺村铸造任常伦的铜像,是一个姓毕的人画的任常伦像。当时徐志波负责用车床旋铜件,我还拿过花生给他吃。铜像的安装工作是由王崇阳负责,他是俺村宫锡景的大舅。俺村东面有一所学校,叫桥东小学,是5个村的学校。我在那儿念过书。隆茂铁工厂在那儿生产炮弹。他们教唱歌曲,其中有一首叫《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隆茂铁工厂还生产炮弹,我到流水头村来回上学时看见过。”
据说隆茂铁工厂在附近的李格庄村还有一个粮油加工厂,“乔八爷”(曲波长篇小说《桥隆飙》主人公原型)在那儿管理。
1946年4月,隆茂铁工厂迁到海阳。1958年,工厂改名为山东莱阳动力机械厂。(于家广)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