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芝罘区激活银龄动能 赋能基层治理

烟台民政 2025-09-18 11:25

  烟台市芝罘区作为胶东半岛核心城区,常住人口88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群体达18.4万,占比20.9%,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作为烟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芝罘区城镇化率100%,近年来,芝罘区养老保障体系相对健全,辖区老年人多为城镇职工退休群体,特别是60-69岁低龄老年群体,呈现出健康状况良好、受教育程度较高、社会参与意愿强烈的显著特征。如何激发老年社会参与水平,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变成一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课题。

  构建全域服务生态

  筑牢银龄参与根基

  打造智慧枢纽平台。整合教育、医疗、法律等领域老年人才资源,构建“银龄行动”综合服务平台。组建涵盖“五老人员”、政策咨询、文化教育、医疗健康、法律服务的五大专业智库,建立老年人才数据库。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与能力评估,筛选6位在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担任区级公益形象代言人,开展“乐享银龄·余热生辉”系列报道,培塑全社会敬爱爱老良好风气。应用数字服务场景。鼓励银龄志愿者进行“志愿山东”线上体系认证,搭建“线上”智慧志愿平台,完善“E商联盟系统+志愿者管理系统+积分养老”,构建“服务储蓄—互助兑换”闭环体系。建立老年志愿服务激励与评价机制,老年志愿者可凭积分到社区爱心超市和社区文明守信商户兑换相应的商品与优惠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积分互助养老新模式。织密志愿服务网络。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助老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实现注册登记、培训学习、任务认领、服务评价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组织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经验交流,丰富志愿服务品牌内涵,深化先进典型培树,营造志愿文化氛围。

  深化文化供给创新

  滋养银龄精神家园

  构建全龄阅读空间。依托社区级老年大学打造全省首个“银龄书苑”,创新“阅读+养生”“阅读+非遗”等跨界融合模式,设立特色功能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通过“理论学习+技能实训+订单对接”模式开发老年就业创业培训课程;构建社区“一老一小”阅读空间,开展代际共读活动和数字化阅读技能培训巡讲。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社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建立“银龄议事厅”“银龄矛调工作室”等特色服务阵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培育发展备案类社会组织。培育社区能人,联合专业社工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创新志愿服务载体。推行“银龄先锋岗”制度,设立银龄楼片长、红色宣讲员、文化辅导员等特色岗位。组织专业人才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依托老年大学开发精品课程,建立“传帮带”人才培养机制,由经验丰富的老年志愿者指导年轻志愿者,形成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探索互助养老模式

  拓展银龄社会价值

  创新“1+1+1”互助养老机制,构建由50-80周岁低龄老人、专业社工、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组成的互助生态圈,年轻老人与老老人互助、健康老人与病弱老人互助。通过“积分—服务兑换”机制,引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及社工力量,开展需求评估、服务设计、效果评估等专业支持,开发“银龄陪伴”“助餐服务”等特色项目。结合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项目,打造“暖心到家·芝为你”服务品牌,同住一个楼片的多个互助志愿者和几个病弱空巢老人、高龄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自愿结合组成新型家庭共同体,缓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压力,促进邻里和谐。

  健全激励保障体系

  激发银龄内生动力

  量化积分管理。实施银龄志愿服务信用+积分制,构建科学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体系。制定《芝罘区美德信用优待礼遇制度》,为积极活跃的银龄行动志愿者颁发“好人卡”。区级层面建立积分商城,涵盖电信、医院、药房、超市等多个门类600余家门店。社区对年度积分排名靠前的志愿者给予鼓励表彰,展现银龄担当,激发更多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创新资金运作。设立社区慈善基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捐赠+社会众筹”模式,募集资金223余万元。制定《社区慈善基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与监督机制。探索“公益+市场”运作模式,向社会公开征集优质养老服务项目开展公益创投,将部分收益反哺养老服务,形成“以公益促发展,以市场增活力”的良性循环,为银龄互助养老服务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进一步推动互助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编审:李蕾

法律支持单位:山东助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