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名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兼具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烟台市蓬莱区坚持以“乡村著名行动”为抓手,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多元参与,探索出一条以乡村道路命名、地名文化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
一、创新机制,构建“三位一 体”工作体系
一是完善制度明规范。制定 《“乡村著名行动”实施方案》和 《乡村道路命名工作指引》,明确村 (居)拟订方案、镇(街)研究评 估、民政审核上报、政府审查批准的 工作流程,确保乡村道路命名规范高 效。积极与村(居)、镇(街)研究 探讨,提炼总结出村名直用、地形关 联、物产融合、老地名活化以及谐 音、派生等10余种符合村(居)特 点的乡村道路命名方法,形成了“遇 龙”、“卧龙”、“古槐”、“福槐” 等特色道路名318个。
二是多措并举强队伍。区民政局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镇(街)通过整合内部下辖各站(所)人员编制、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协调补充镇(街)工作人员6人。遴选11名文史专家充实区级地名专家库,为地名工作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组织地名专家和村镇人员商议道路命名
三是三级联动抓命名。以5个省级农村产业强镇、2个精品文旅名镇和29个省级和美乡村、31个乡土产业名品村为重点,推进区、镇、村三级联动,指导镇(街)、村(居)结合自身特色,科学制定命名方案,做到村(居)路名特色化、镇(街)路名系列化,实现一村(居)一品、一镇(街)一品。如北沟镇西吴家村以特色行道树为名,将路街命名为“玉兰街”、“木槿街”、“千楸路”等,使村庄特色一目了然。村里集镇着眼打造动漫文创和特色美食风情旅游小镇,将郝家村内道路命名为“文兴路”、“复兴路”、“郝盛街”、“郝迎街”等,彰显了乡村发展的时代风貌。
二、整合资源,打造地名融合发展模式
一是“地名+产业”促增收。主动融入蓬莱区“一带三谷满天星”乡村振兴示范片创建,积极配合蓬莱文旅打造“登蓬莱阁 游村里集”全域旅游综合体,将刘家沟镇37平方公里“东方海岸果谷”环线25公里的观光、采摘、骑行游,大辛店镇26公里的丘山环谷、登山游,以及20公里直达艾山国家森林公园休闲游等5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纳入命名计划,优先命名、优先上图,助力果谷路、丘山路、艾山路串联起沿途村庄 72个,葡萄酒庄9个,百亩以上优质 苹果园20个,葡萄示范园、采摘园36 个,龙头农业企业14家,带动沿线苹果、葡萄等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旅游消费增长23%。
二是“地名+文化”强认同。组织地名专家整理出版《蓬莱地名故事》、《蓬莱民俗荟萃》、《蓬莱史画》、《八仙与蓬莱》等地名文化书籍13部。发动各界人士踊跃参加山东省民政厅“齐风鲁韵·守望地名”文化征文活动,选送作品24件,获奖 4件。根据年轻人喜欢刷短视频的特点,深入挖掘蓬莱地名文化内涵,联合蓬莱融媒拍摄发布“寻忆登州”、“与历史对话·寻蓬莱印记”系列短视频。同时,引导冰脊峰、洞宾仙生等地名文化志愿者创建视频号,拍摄发布“永不褪色的乡愁”系列短视频等。截至今年5月底,已发布地名文化短视频160余部,阅读、转发、收 藏量累计达到10万以上。
三、多元参与,形成社会协同治理格局
一是多方联手聚合力。发动96名志愿者成立3支地名文化服务队,开展地名文化宣传进村(居)等活动8场,服务群众超过5万人次。会同区文旅局及镇(街),动员机关干部和志愿者,采集上图各类新建旅游点、公共服务站(点)、红色教育基地、采摘园等兴趣点1713个, 进一步夯实了乡村地名信息底座,助 力实现“一图导览、一键导航”。村里集镇着眼打造特色文旅小镇,在站马张家村建成“农文旅”一站式综合体验中心,融入地名文化元素,叫响“艾崮仙品”高端水果品牌。

联合志愿者开展地名文化宣传
二是政企协同强动力。联合当地邮政机构开展“‘乡村著名邮路 畅通’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并联系顺丰、中通等龙头快递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优化乡村快递服务站点布局,完善寄递服务体系和乡土特产直邮网点建设。截至去年底,新增苹果、葡萄、海珍品等电商销售平台17 个,建成乡土特产直邮站(点)并完成服务点采集上图366个,覆盖村庄 372个。
三是群众参与增活力。通过媒体公告、公众号推送等形式,邀请广大居民参与“为家乡著名、为仙境 扬名”活动。小门家镇大迟家村发动全体村民,以“兴村富民”为主题,将村内7条道路系列化命名为“富强”“富业”“富顺”“富昌”“富溪”等,不仅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还进一步激发了全村群众积极参与振兴乡村的活力。结合省级重点文保单 位上水门遗址的保护性重建和画河公园生态化改造,联合区委宣传部开展“画河蝶变”主题征文活动,参与人数超过2万人。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