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救助 多元帮扶 烟台社会救助有力度更有温度

烟台民政 2025-09-02 10:04

  “小赵,你又来看我啦!”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特困老人孙奶奶望着眼前身穿红色马甲的专业照护员小赵,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话语里满是感激。走进孙奶奶家,屋子已被小赵打扫干净,阳光洒在叠得整整齐齐的床铺上,显得非常温馨。小赵每周都会准时上门,不仅帮孙奶奶打扫卫生,也会陪孙奶奶唠唠家常,跟她说说外面又发生了哪些新鲜事,总能把老人逗得眉开眼笑。

  在烟台,这样的暖心画面,已成为困难群众的日常。近年来,烟台市民政局通过拓宽服务路径、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型,为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作出贡献。

  科技赋能 

  人工智能让帮扶更精准

  “以前每天埋在几百条数据里,费时费力还容易失误,现在你看⸺”莱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的话音未落,数据后台已弹出一份社会救助申请人分析报告,红色标注的“收入波动异常”、“医疗支出占比超标”等关键词格外醒目,从数据录入到生成结论,不过短短几秒。

  这样的工作效率,是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搭建的社会救助人工智能大模型运行模式在强力支撑。在这一运行模式下,民政、医保、住建等部门的数据像无数条溪流汇入大海,人工智能算法在数据库里精准捕捞关键信息。

  “现在方便多了,以前得拿着表格跑各个科室,现在系统自动比对出所有关联数据。”工作人员滑动鼠标,在烟台市社会救助云助联办信息平台的后台调出动态图谱,不同颜色的数据代表不同救助类型,在屏幕上织成一张细密的保障网,“上周有个申请临时救助的家庭,系统立刻核查到他们刚给重症孩子办理了转院,我们当天就把救助金送过去了。”

  今年以来,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紧抓技术革新机遇,积极布局,以民政工作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牵引,围绕社会救助业务核心场景,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实践。中心制定《人工智能辅助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技术规范》,明确社会救助人工智能大模型运行模式,该规范已被山东省大数据局正式立项为2025年度数字山东标准规范。社会救助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对各类社会救助政策文件进行结构化解析,确定收入评估、资产评估、支出评估等5类人工智能评估指标,精准描绘社会救助申请对象的基本特征,通过可量化的评估数据指标,对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开展全面评估。

  如今,社会救助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烟台各区县的社会救助领域大展身手。“以前,一户申请家庭的经济状况核对报告里,光是社保、车辆等信息就有几十类。每天还会收到各个平台反馈的数据线索,登录的平台也得用好几个。因为信息太多太杂,我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耗在办公室看数据上。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帮忙评估,我才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老百姓家里看一看。”说起人工智能给社会救助工作带来的改变,福山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深有感触。

  烟台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进一步解决社会救助事项涉及范围广、表单多、数据杂、耗时长等问题,烟台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承接了全市政务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工作任务,推动社会救助数智化转型。一方面,整合数据资源,将已共享的116个部门和单位的50类、300多项经济状况数据资源进行融合,实现社会救助领域知识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度适配;同时打通烟台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烟台市镇街综合数据平台、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构建烟台市社会救助云助联办信息平台,整合打造出救助事项“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拓宽人工智能应用范围,前期已将全市14个救助职能部门的23类救助事项统一纳入核对流程,今年以来累计核对各类低收入人口13.6万人次。下一步,将进一步普及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为各类社会救助申请的审核确认工作赋能,为基层工作人员营造便捷、高效、安全的应用体验。

  烟台市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为基层减负,更能为服务增效。人工智能大模型针对社会救助申请家庭存在的风险点提出预审意见,为工作人员入户调查提示重病、残疾等重点关注内容。同时,烟台市建立社会救助主动帮办队伍,扎实做好入户走访工作,对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找准了群众的急难愁盼,让社会救助的温暖更加可感可及。

  打造品牌 

  创新救助模式多点开花

  前段时间,福山区的网格员杜江丽接到盐场社区工作人员的来电,请她协助联系居民徐宇欣(化名),为其父亲填报相关信息。原来徐宇欣的父亲户籍在盐场社区,不久前刚刚离世。杜江丽立刻动身前往清洋街道,辗转找到了徐宇欣的家。

  叩开房门,迎接她的是徐宇欣和她的姥姥。屋内陈设简单朴素,姥姥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疲惫。通过与老人的交谈,杜江丽了解到这个家庭的困境:徐宇欣的母亲已过世,而盐场社区的来电又证实了她父亲离世的消息。家中仅留下一套仍在偿还贷款的房子,为了凑钱还贷,年迈的姥爷不得不外出打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更令人揪心的是,接连的家庭变故让徐宇欣患上了抑郁症。

  杜江丽第一时间将情况同步报送给清洋街道,详细咨询适合的帮扶政策。清洋街道对此高度重视,当即启动流程,为徐宇欣申请困境儿童救助补贴。那段时间,杜江丽一次次往返于清洋街道办事处与徐宇欣家之间,耐心指导填报材料,帮助他们反复核对信息、及时提交申请。同时,杜江丽四处奔走,联系资源,终于为孩子找到了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疏导。

  在心理医生的科学干预下,在社区工作人员与杜江丽的持续关心陪伴中,徐宇欣慢慢卸下了防备,脸上渐渐有了久违的笑容。不久后,好消息传来⸺申请正式获批。当杜江丽把这个消息送到家中时,姥姥紧紧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跑前跑后地张罗,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徐宇欣一家能走出困境,背后是福山区创新打造的“福助你”品牌救助模式在发挥关键作用。福山区在各个街道科学划分网格,在每个网格组建了由网格长、专职网格员、网格助理员、应急预备队组成的民生服务队,把网格阵地建设成为社会救助的最前沿。针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困难群体,常态化开展底数摸排、线索收集、政策宣传等工作,将社会救助关口前移、触角下延,有力提升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像“福助你”这样的社会救助品牌在烟台已经多点开花。烟台市芝罘区民政局聚力打造“芝助你”社会救助品牌,出台《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工作实施意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照护、助餐、身体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代办代购等服务,推动形成“救助+服务”的救助模式。龙口市打造“龙易助”社会救助品牌,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公示栏等平台发布社会救助政策。同时,依托网格员、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公益爱心人士等多维社会力量对“龙易助”品牌进行普及讲解,方便群众及时了解民政政策,查询救助情况,推动救助信息全覆盖。莱阳市打造“莱帮你”社会救助品牌,建立健全主动发现、主动告知、主动办理的“三主动”工作机制,依靠基层工作人员线下走访,加强与困难群众互动交流,及时核实困难风险预警信息。

  慈善助力 

  救助服务提质增效

  7月的烟台格外热闹,位于芝罘区向善街的烟台慈善文化馆更是人气高涨。步入一层大厅,随处可见慈善元素。入门的地砖上,镌刻着不同字体的“善”字,不仅美观大方,更寓意着慈善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在慈善文化展区,几位参观者正围着展柜里的旧照片细细端详,讲解员讲述着清末民初胶东商人“以商养善”的故事。在楼梯旁的展板上,集中展示了困难群众的“微心愿”,爱心人士可联系馆内的工作人员进行认领。

  烟台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烟台慈善文化馆毗邻近代胶东最大的慈善机构⸺广仁堂旧址,是山东省首家以慈善文化为主题的展馆。这里既是赓续传承慈善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构筑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实践基地。烟台市民政局聚焦群众生活需求,构建社区互助互济生态圈,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圆心、社区慈善资源为枝干,企业、小商铺、居民等深度参与的互助幸福路径。在对居民微心愿的急难性、普遍性分析归类的基础上,安排临时救助备用金和社区慈善基金,用于解决群众的生活难事。

  走在烟台慈善文化馆门口的向善街上,同样能感受到浓浓的慈善氛围,体验到慈善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助力⸺整条街的企业、商户积极响应号召,为群众提供休息场所、紧急救助、免费饮用水等便民服务。在慈善超市内,各种非遗手工艺品和物资琳琅满目地摆放在展示柜内。店内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定期举行义卖活动,将居民、企业捐赠的物资,以及残疾人、残障儿童做的手工艺品进行售卖,并将善款捐到慈善账户,同时也为社区的残障人士提供了工作岗位。”

  近年来,烟台市民政局以“政府救助保基本、慈善帮扶惠民生”为原则,持续深化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形成具有烟台特色的温情救助模式。在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对遭遇急难情形且符合慈善项目帮扶条件的困难群众,经办人员在征得困难群众同意的前提下,向相关慈善组织提供有关信息,争取慈善帮扶。坚持“逐级申报、协同办理”,对个人负担医疗康复费用较高、县级难以完全解决的帮扶需求,及时向市、省级慈善组织申报,寻求更多帮助。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开展以来,全市通过项目化运作链接慈善资金共计75.97万元,帮扶困难群众400人次。

  与此同时,为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新路径,烟台市民政局聚焦困难群众需求,创新开展“情暖万家·爱心陪护”项目,构建“慈善―保险―服务”实施链条,探索出一条服务类社会救助新路径。该项目链接慈善资金115万余元,为全市符合条件的1.9万余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统一购买住院陪护保险,在用餐、服药、个人卫生清洁、医患沟通等方面提供专业、快捷、便利、贴心的住院陪护服务,有效缓解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因缺少家庭成员照顾而带来的住院陪护压力,实现“住院有人管、出院有衔接”的全周期保障。自2024年12月底项目实施至今,全市共有10个区市的205名特困供养人员享受到了这项服务,满意率95%以上。

  从科技赋能到暖心救助,从打造品牌到慈善助力......烟台市持续加大帮扶力度,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更加综合、便捷、温情的救助服务新体验,让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工作成色更足。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