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红高粱

烟台日报 2025-09-05 14:53

处暑过后,天气渐凉,各种农作物相继进入成熟期。不久前刚舒展开的浅绿色的高粱穗子,慢慢地染上了些许的红,最后完全红成一团、一簇,缀连成为一片。朝霞映红天空,晚霞洒满大地。霞光中,高粱穗子红彤彤的,那般娇艳,连同原本黄绿的秸秆也着上了红装。丰收的景象甜醉了每一位劳作的乡里人。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在农村生产队的那些个年头,由于小麦种植亩数较多,机械化还没有普及开,单靠人刨牛耕、耧播人撒,只抓“正当时”的“秋分”时节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故自“白露”开始,一直到寒露乃至霜降甚至立冬时节,还时常会出现扩种增播的情景。只是根据时节早晚,适当增减种子数量,确保来年小麦长势合理,达到增种必增收的目的。

白露刚过,村民们就开始收获早春作物。刨倭瓜,晾晒地瓜干,刨高粱,掰春玉米。只要腾出地块,就开始撒粪耕地,播种小麦。也就是说,自白露开始,农村的秋收秋种会战就会正式拉开序幕。

地里,人们正忙碌着。刨高粱的十几个人,大多是健壮的男劳力,也有青年妇女和乳臭未干的中学生。这些人是生产队的主力,什么重活、累活都由他们承担。能干的行家里手已刨到地头,急忙转回身,帮助未刨到地头的人。落在后面的,这时早已汗流浃背,腰酸脖梗疼。尽管知道一天的劳累就要结束,想要加把劲,但就是刨不快,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手掌上尽是水泡,镢柄触碰到磨掉皮的手掌,钻心地疼,丝丝血痕印在把柄上。还没等根完全刨起来,沉甸甸的高粱穗子早已压了下来,如同顽童在压跷跷板,胳膊的作用力根本奈何不了它们。刨高粱太难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股热情早已荡然无存,这时更加能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层含义。

刨倒的高粱铺在地里,一排排地整齐有序。收高粱的多是中年妇女和年迈老人。他们手拿刻刀,将穗子从秸秆上一一砍下,一堆堆地放好。每个人都是那样仔细,生怕漏掉一个穗子。这些过惯苦日子的人,最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孩子们将高粱穗子装到骈篓(一种比较大、专为装载收获的粮食作物的编织筐)中。刚刚放下镢头的汉子们,烟都没顾得吸上一口,就推起小车,急匆匆地运送。一辆辆小车满载而归,一辆辆空车又返回地里,来回穿梭。运走高粱穗子,人们又忙着捆高粱秸,然后扛着、拖着,将它们运到地头、堰边的空闲地儿。随即就会有蝈蝈在上面鸣唱,还有大油蚂蚱爬上去迎日出送晚霞,吸和风吮雨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也不由自主地追思着一年的辛劳。

清明过后,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山间小路上,运粪的车辆往来穿梭;田野地头,人欢牛哞,山野沸腾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临近谷雨,雨水开始多了起来,也正是乡间播种的最佳时节。松松软软、刚刚耕翻过的泥土还带着氤氲的湿气,耧蛋在耧斗里“咣当咣当”地有节奏地抖动着。顺着耧角,种子被撒进土里;石磙子“吱吱呀呀”地紧随其后,将种子压实、封严。高粱和谷子一样,播进土里都需要用器具压一压,以保墒情。“打毂轮的落不下扶耧的”世代为人们相传,昭示着不可颠覆的人生哲理。

在盼望中,小苗破土而出,星星点点,时隐时现。韩愈先生的“草色遥看近却无”,说的应该就是这种朦朦胧胧的春日景色吧。不几日,幼苗一行行,密密匝匝地探出了脑袋,在春风中、在阳光下簇拥依偎,赶趟似地生长着。

耪(用锄锄草并翻松土地)高粱的人来了。他们躬着腰,用大锄在前面耪,后面紧跟着的人蹲着剜。一会儿功夫,耪剜过的小苗一株株距离均等,清晰可数却东倒西歪,有的甚至只有一条小根须与泥土相牵。“仰歪胯晒胡黍(即高粱)”,不用担心,这些小苗儿是有着极顽强的生命力的。

淅淅沥沥,高粱苗在细雨中迅速生出新的根系,伸进泥土,扶正身子,努力向上。不几日,葱绿一片。微风阵阵,泛起碧波,荡出涟漪。地头堆起了粪土,有的是灶台炕土,有的是人畜圈肥,一堆又一堆。喂高粱的人来了,推着车,挑着筐,扛着耠子、大镢和铁锨。他们开沟、挑运,然后一把把地将肥料抓到沟渠里,喂到高粱苗根处,又将其盖好,用脚踩实。

“胡黍地里风凉客屋热”,是农村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的,高粱秸叶子光滑、柔和,不会刺伤人的肌肤,不像玉米,秆、叶上有一层薄薄的茸毛,叶片边上还有排列均匀的小毛刺,人碰到了不仅痒痒,有时还会划伤肌肤,留下道道血痕。所以在高粱地里干活,不会觉得烦躁。同时,长高后的高粱秸秆、叶能遮住日光的暴晒,有丝丝凉意,内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不过这句俗语透视出的更多的是劳动人民那种勤劳质朴的内质。他们嘴上说的连同心中惦记着的,除了庄稼还是庄稼。即使身坐客屋,依然忘不了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儿。劳作是他们的习惯,清闲时反而并不自在,也不觉得有什么凉快、舒心可言。

高粱地、青纱帐,许多英雄凭借高粱地躲过劫难,无数战士钻进高粱地打游击、歼敌寇。“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主人公余占敖、朱豪三带领队伍与日伪斡旋于高粱地,展示了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凛然正气,书写出了中国人民睿智的战斗故事。

一阵凉风吹过,高粱叶子时而“窸窸窣窣”,时而“沙沙啦啦”,是在为中国人、为中国故事谱写华章,还是要引发人们更无尽的遐想?

运到场院的高粱穗子经过晾晒、滚压、扇扬,粒子堆集到一起,红灿灿,小山似的。小车队将装满麻袋的粮食推走了,运往国家粮库。保管员留出集体的,作种子、作饲料。社员们分到了自己的那一份,有的连忙捣点胡黍米,让家人品尝下新粮的味道;有的上磨推成面粉,打稀饭、包菜角、蒸发糕,变着花样满足家人的需求;更多的人家是将粮食装囤入瓮,仔细地收藏……

(冷大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