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3616艘渔船结束伏季休渔扬帆出海 撒下金秋第一网

烟海e家 2025-09-02 08:43

烟台融媒9月2日讯(记者 赖皓阳 秦菲)昨日,为期四个月的黄渤海伏季休渔期结束,烟台各码头又上演千帆竞发闯大海的壮观景象。3616艘渔船扬帆出海,撒下2025年开海的第一网。

整装出发再“探海”

上午10点,芝罘岛东口码头,300余艘渔船整齐列阵,渔民们在做最后的“检阅”。渔具渔网、燃料冰块、绳索铁链……一切准备就绪。开海第一天要图个吉利,船上装饰也不能少,每艘渔船上都挂着国旗,那一抹中国红在碧海之上格外耀眼。“这么些年的传统,看着红旗心里踏实,也有底气。”渔民们说,头一网一定得讨个开门红。

“终于开海了,等了整整4个月啊!”60岁的渔民吴秀艳起身望向远方。吴秀艳是东北人,来烟台14年了,6年前开始跑渔船,虽然每年休渔开海都是一样的“日程”,但吴秀艳每年的心情却不一样。“今天不跑太远,下午两三点钟就回来,一定能有个好收成。”吴秀艳对开海的第一网充满期待。

对渔民们来说,每一次出海都是未知的体验,是全新的探索,对大海的敬畏和热情换来每一次惊喜。正午12点,伴随着一挂鞭炮的燃起,码头上汽笛声震耳欲聋,百艘渔船如银色箭阵劈波驶向蔚蓝大海。整个码头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既有对出海人的祝福,也有对将归者的期盼。

9月1日“开海日”恰逢“开学日”,不少家长为了给孩子的新学期第一餐“加鲜”,已早早守候在码头。“怕下午人多不好停车,上午就过来了,就是等第一网,为孩子的新学期讨个好彩头。”市民于先生的孩子今天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他列好了“菜品清单”,要为孩子“新”上加“鲜”。

满载而归启“盛宴”

下午2点,东口抱港渔市人潮涌动、气氛热烈。市民们陆续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大家或提着塑料桶,或推着小推车,装备齐全,准备在开海日买个痛快。

“靠岸了,靠岸了!”不到3点,陆续有渔船满载而归,海风裹挟着咸鲜气扑上岸来——渔网的腥气、海水的潮气、远处渔船上飘来的柴油味混在一起,成了开海日独有的“开场白”,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位渔民的脸上。

渔船靠岸,渔民们胳膊抡得飞快,对渔获进行简单的分类、装筐。等候多时的市民早已按捺不住,将刚上岸的渔获围了个水泄不通。不过两三分钟,一筐鲜货就见了底。随着归港的渔船越来越多,爬虾、螃蟹、海蛎子、海螺、巴蛸……一大波生猛海鲜扎堆上岸,鲜活肥美,市场内更加热闹起来。

“我买了2斤爬虾和4斤鱼,我们家就爱吃鱼,回去做焖鱼。”孙女士一家三口从开发区自驾过来,她笑着打开袋子,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收获。专程从福山区赶来的张女士提着满满两大桶海鲜。她兴奋地说:“现在就是吃螃蟹、大虾的季节,晚上回家吃海鲜大餐!”

开海首日渔获满舱,海鲜的价格如何?记者凑到摊前打探了一番:爬虾25元/斤,大螃蟹40元/斤,小螃蟹25元/斤,海螺18元/斤,巴蛸25元/斤,各种鱼类大的25元/斤、小的10元/斤。

吆喝买卖声、渔获扑腾声,整个抱港鱼市沉浸在一片欢乐、忙碌的氛围中,连空气里都满是“尝一口鲜”的期待,开海日的喜悦与热闹在这里尽情绽放。

“靠岸了!”在长岛大钦岛渔港码头,满载而归的渔船归岸,沉静多时的各渔港码头再次呈现人欢鱼满舱红火的丰收场面。这边是欢蹦乱跳的黑鮶鱼、老板鱼、牙片鱼,那边则是张牙舞爪的螃蟹,亮闪闪的小红虾更是多得叫人目不暇接。稍显安分的扇贝、海螺及叫不出名的海鲜晃得人眼花缭乱。

多方守护保“丰收”

鲜活的海鲜鼓了渔民的腰包,富了市民的餐桌,这浪尖儿上“丰收”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守护。

增殖放流不仅是海洋生态的“输血”工程,更是海洋经济可持续“造血”的关键一环。近五年来,烟台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累计2.5亿元,增殖放流鱼、虾、蟹、海蜇等6大类型21个物种的水产苗种90多亿单位,近海渔业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大宗放流物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秋季渔汛。

有“放”就有“守”,今年伏季休渔可谓“史上最严”。山东省海洋与渔业执法监察局在沿海岸线向海一侧划定了3海里警戒线,对于5月1日12时前未进入警戒线内、9月1日提前越线出海的违规渔船,全省、全市通报,并对查处情况挂牌督办。4个月里,烟台全市累计查处违规船艇220艘,其中,涉渔快艇75艘,开出罚单241.9万元;罚没渔获物4793公斤,按黑市均价估算案值超过60万元;没收违规网具53盘(顶),取缔“三无”船舶46艘。

9月1日开海后,我市将同步启动山东省“护渔·护航”专项执法行动,执法重心由“管休渔”转向“护秋汛”,保持日均2艘渔政船、6艘执法快艇、30辆执法车的机动力量,并首次引入AI视频识别系统,24小时抓拍海上违规捕捞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