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蓝色动能”斩获全球订单

烟海e家 2025-09-02 08:37

黄海之畔,碧波之间,烟台正以科技创新的巨笔书写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崭新篇章。从深海养殖网箱到海上风电安装船,从超大型滚装船到极地钻井平台,这座海洋城市的蓝色动能持续释放。

8月27日,中集来福士在烟台举行Scarabeo 5 Congo LNG FPU(浮式天然气生产装置)交付仪式。该项目采用“模块化建造”等模式,以行业领先的工期和成本效益,实现偏远边际气田的液化天然气(LNG)高效开发。为中小规模、偏远边际气田的开发提供全新思路,对全球LNG产业特别是非洲地区天然气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示范和借鉴意义。更为难得的是,中集来福士在项目中实现了独创的半潜平台整船上岸建造并滑移下水(重量达25800吨),相当于提前4个月进坞施工。这一工艺突破不仅大幅缩短了建造周期,更凸显了来福士在高端海工装备自主设计与项目管理方面的卓越能力。

中集来福士的项目技术提升,是烟台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踏浪前行的生动写照。船舶与海工产业是烟台的传统优势产业,烟台是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烟台市坚持链式思维,高度重视发展船舶与海工产业,将其作为全市6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全力打造,成立了由市级领导任链长、市工信局任主责部门,发改、科技、教育、人社、海渔等为固链服务专员部门的产业链服务推进机制,加快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融合式发展。2024年,全产业链实现产值480亿元、增长20%。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之所以能加速崛起,关键在于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当前,烟台拥有中集来福士、京鲁船业、大金重工等26家骨干企业,其中,2024年中集来福士为国外企业交付和在建的FPSO、FLNG等浮式平台多达8艘,单体造价数十亿元,生产计划已排至2028年。京鲁船业以出口商船和高端远洋渔船为主,具备大型船舶快速维修保障能力,现有手持订单55艘,生产计划已排至2029年。大金重工是全球风电行业单体产能最大、资质最全的海上风电塔筒和桩基设备供应商,是国内首家出口12MW以上超大直径单桩及海塔产品至欧洲的风电装备企业,分瓣塔产品全球市场占比达60%。“这些龙头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了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更为后续发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市工信局局长张宏表示。

剖析烟台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因,重点园区集聚度高是又一亮点。近年来,烟台重点打造海工装备总装建造产业园、中集零碳智造产业园、蓬莱海上风电母港产业园三大园区。其中,总装建造产业园以中集来福士为核心,完善总装建造、原料供应、产品运输等保障能力建设;零碳智造产业园主要承接中集来福士产业链配套企业,已吸引近10家企业签订落户意向;蓬莱风电母港引进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知名企业,打造省内首个集主机、叶片、塔筒、海底电缆、法兰轴承、安装运维于一体的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园区。

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烟台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逐步产生集聚效应,世界级集群初显——烟台港持续在航线网络布局、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等方面深耕不辍,成功开辟11条外贸航线和5条内贸航线,连接非洲、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品车国际中转量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一,外贸量位列全国第三位,为中国车企逐浪“大航海时代”提供坚实支撑。烟台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占全球市场份额28%,深水起重船订单量连续三年居亚洲首位。

新兴战略产业加速突破,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强力支撑。烟台海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双轮驱动,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中集巴顿焊接中心开发的深水机器人焊接系统,使海底管道铺设效率提升40%。烟台企业与挪威、新加坡等国的12个联合实验室,在数字孪生、低碳动力等领域取得17项专利成果。

烟台海工装备企业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国际信誉,赢得了全球客户的认可。京鲁船业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2029年第一季度,该公司预计今年交付船舶20艘,与MSC公司签订的8艘11500箱集装箱船计划明年上半年开工。中集来福士继今年初成功交付全球最大、最新一代风电安装船“BOREAS”后,与荷兰海工巨头Van Oord再次精诚合作,签订1+1艘甲醇双燃料海底铺石船项目EPC合同……

从黄海之滨到北极冰区,从传统船舶到智能平台,烟台的蓝色动能正推动着中国乃至全球的海工产业向前阔步迈进。

记者 高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