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兵赵喜祥 深情回眸山河记忆

烟海e家 2025-09-02 08:41

烟台融媒9月2日讯(记者 秦菲 通讯员 李雪 张建鲁 摄影报道)龙口市北马镇南赵家村一处平房小院里,阳光正透过枝叶缝隙洒在菜苗上。这里是老兵赵喜祥的家,年逾百岁的他,闲暇时候喜欢在院里种种菜、浇浇水。

老人家中,陈设简单,没什么装饰品,只在卧室墙上有三个相框。其中一个相框中,塞入了26张黑白方寸照,照片里,年轻的赵喜祥戴着朴素的冬帽,目光炯炯。黑白卷边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麻雀战法打埋伏搞突袭

赵喜祥,1926年出生。“小时候家里穷得吃不上饭,全家人经常靠乞讨度日。”老人回忆说,那个年代到处是吃不上穿不上的穷苦人,他只上过一年半时间的学,并不识字。

1937年10月日寇大举进犯山东,战火很快烧到了黄县。年少时的赵喜祥,听闻了太多日军的残忍暴行,“穿军装,上战场”在赵喜祥心中悄悄萌芽。“1944年,村里种地的老乡把我领到部队当兵了,后来的经历就跟电影里似的。”

1944年5月,赵喜祥在黄县五中队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那时候咱这边伪军多,我们穿绿衣服,他们穿黄衣服。”赵喜祥回忆道,抗日战争时期,他跟着部队按照“麻雀战”的打法,在黄县境内打“鬼子”。

麻雀战法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民兵创造的一种游击战术,因仿照麻雀觅食时分散灵活的特点而得名,核心特点为“分散武装、多点出击、军民一体”,小股部队通过隐蔽突袭、伏击阻击等手段对日军实施持续性袭扰。

“那时候不像现在,打仗前还画作战地图,还会提前规划哪天打、怎么打,有各种细节。你要问那时候怎么打仗,就是按‘土办法’来。”赵喜祥介绍,当时因条件有限,不方便大张旗鼓,都是打埋伏战,搞突袭。“天不亮,我们就到老百姓家里埋伏好,等敌人路过的时候,趁他们措手不及,就开火打起来,打完之后快速撤离。那时黄县有敌人的据点,离我们埋伏的地方不远,我们经常用这种办法,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吃咸菜疙瘩冲锋上阵

“那时黄县独立营就有三个连,部队条件非常艰苦,平时能吃口大饼子就咸菜就不错了。”老人介绍,咸菜就是春天摘下腌制的芥菜根儿,百姓们会把咸菜送来支援,战士们用大水瓢装着。“饿了就吃上两根,这就是下饭菜。再喝点凉水,就对付一顿了,没什么别的好吃的。”

经过战争的考验,赵喜祥很快成为黄县独立营1连3排8班班长,部队给他配发了一支七九式步枪。“一梭子能装5粒子弹,枪膛里还能再装2粒备用,是那种铜壳子弹。”

“连里有迫击炮,用马拖着,后面还带炸药包,一发射,能打出去很远,威力大。但独立营里的迫击炮也不多。”赵喜祥说。

即便条件如此艰难,战士们的士气却丝毫不减。在一次打击日顽的战斗中,黄县独立营2连从敌人手中夺得一把“歪把子”机枪,营里开大会,全连官兵坐在头排,出尽了风头。“我们1连官兵不服气,憋足了劲要压过2连‘小老弟’,挣回1连‘老大哥’的面子。”赵喜祥说,后来,1连猛打猛冲,在张家沟从“鬼子”手中缴获了一把捷克式机枪。

“当时黄县独立营属于地方部队,缴获的重武器都上交给了主力部队。那时我们的政治觉悟非常高,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是,党叫干啥就干啥,没有讲条件的。”赵喜祥坚定地说。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那时我们白天晚上都得小心防备,战争是残酷的,打起仗来根本没时间犹豫,有时候一着急手榴弹没拉弦就扔出去了。”赵喜祥回忆,在战场上,连长都冲在最前面,然后排长、副排长跟着,还有小队长。每次战争结束打扫战场,都有很多战友牺牲。

“打仗的时候可不能客气,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平常时候大家有说有笑,一起玩闹都可以。一旦开始打仗,该你上你就得上,不上可不行。”赵喜祥回忆。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县独立营转为渤海军区特务营。“后来部队规模大了,有各种纵队,还有新四军也过来了,一起保卫中国。”赵喜祥说。

1948年8月,赵喜祥因轻伤复员回家务农。“我父亲这一辈子,就认一个理,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大儿子赵言奎说,复员后赵喜祥也闲不住,曾是村里的生产队副队长,一直踏踏实实、勤奋能干。

老人有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其中两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平时,父亲很少跟我们讲他上战场的经历,也从不讲条件要待遇,他也教育我们子女要踏踏实实做事,做个老实人。”赵言奎说。

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赵喜祥,在一场场战斗中,身先士卒,勇于冲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他一生都在践行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