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耀雷乡·海阳英雄故事① | “全国民兵英雄”于化虎

海阳发布 2025-08-05 10:5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阳发布特别推出“红耀雷乡·海阳英雄故事”系列报道,让我们一同走进海阳的革命历史长河,探寻那些被岁月铭记的英雄故事,汲取奋进的力量,让海阳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活力。

首期将带您走近“全国民兵英雄”于化虎,看这位抗日英雄如何创造出“出神入化”的战场传奇……

出神入化——于化虎

于化虎(1914.6.29-2004.7.20),山东省海阳县(今海阳市)文山后村人。1940年3月参加革命,曾任胶东子弟兵团一营营长等职。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获得钢枪奖五次。1942年10月14日被胶东行署、胶东军区授予“爆破英雄”称号;1943年7月1日被胶东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44年5月被授予胶东民兵”爆破大王”称号;1950年9月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称号。

 许世友将军曾生动地评价他:“好个爆破英雄,一只雷吃掉两对半敌;渤海出了一条龙,东海要出一只虎。”解放后他历任文山后村党支部书记等职,2009年,当选“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活雷化虎”由来

文山后村地处山区,四面环山。村西南黑石硼和仗子山的夹缝中有一个出口,于化虎多次在这里埋设地雷,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41年秋,招远县武委会送来一颗大地雷,重25斤,于化虎在上面写上“活雷化虎”四字,并将它埋在黑石硼下的石堆里,当天,日伪军300余人从此经过,踩响了大地雷,11个敌人命丧黄泉,从此“活雷化虎”的威名传遍胶东。

于化虎介绍埋雷技术△

石碌碡化雷炸日首

行村镇鹏化庄村前有一块黄瓜地,日伪军每次到鹏化庄一带“扫荡”,必到树荫下休息,坐在场院里的石碌碡(liù zhou一种农具,多由木框架和圆柱形的石磙构成,用来碾压场地或轧谷物等)上,摘地里的黄瓜吃。于化虎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他灵机一动,找石匠在石碌碡上凿了个洞,在里面装上炸药、导火索,制成一个大地雷。几天后,敌人又来“扫荡”,正如于化虎所愿,一个日本军官坐着他的“土飞机”上了天。

任命通知书△

包袱包雷炸飞日寇魂

1943年10月,于化虎奉命率民兵在木桥夼村一带活动。一天,日伪军突然向村里杀来,他马上组织群众进行了大转移。于化虎捡到一个群众丢掉的小红包袱,他决定将计就计,诱敌上钩,迅速把包袱藏在场院的苫(shān 草帘子,草垫子)里,坠上一颗大地雷,并故意让敌人看见包袱。果然,两个日军发财心切,见苫里藏着包袱,便一齐扒苫抢夺,结果被红包袱下的地雷炸了个粉身碎骨。

纪念奖章△

送瓜上门端敌巢

 1944年, 300多名日军妄图配合行村据点里的敌人向解放区反扑,于化虎得知消息后,决定送几个“铁西瓜”给敌人尝尝,把日军的威风打下去。

 于化虎背上四颗地雷跟十六团便衣老王一起在夜色的掩护下向行村据点西门摸去,他脱掉衣服,用黑泥抹遍全身,拿腰带拴住两颗大地雷套在脖子上,剩下两颗,一手抓一个。四颗地雷共重100斤,压得他喘不过气,但他咬紧牙关坚持着,还用皮带把八颗手榴弹捆在腰里,带着刺刀、钳子和胶皮,潜入日军厕所躲起来。

 确认日军睡下后,于化虎从厕所悄悄走出来,摸着黑,用刀挖好坑,熟练地把四颗地雷埋在操场上,然后翻过围墙,用钳子剪开三道铁丝网,返回村里。第二天拂晓,他和老王等人到据点北面,踏着坟茔观望。九点多钟,日军集合出操,不一会儿,就听到“轰、轰、轰”的地雷爆炸声,操场上霎时浓烟滚滚,取得炸死16人、炸伤21人的战绩。

于化虎使用的枪△

抗日战争时期,于化虎身经大小战斗数百次,创造出真假雷、连环雷、子母雷、梅花雷等30多种地雷战术,毙伤敌伪170余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培养1.1万多名爆炸手,涌现出12名神枪手、土炮手和民兵模范。因其设雷巧妙、布雷灵活,享有“活雷化虎”之誉,人称“胶东一只虎”。

英雄的海阳人民
创造了英雄的红色历史
虽然时光流逝
但英雄的精神
永远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 

编审: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