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第一大河流五龙河的入海口,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蛤蜊——紫彩血蛤,又称橄榄血蛤。它是帘蛤目紫云蛤科圆滨蛤属的一种,非常珍贵,有着“软黄金”“贝中人参”之称。目前,紫彩血蛤已被列为中国地理标志稀有物种。

紫彩血蛤俗称紫蛤,体扁、壳薄,因壳面有数条环形紫带而异于一般贝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香气浓郁,属于名贵的食用贝类。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紫蛤采捕期,埋栖深度一般在15至25厘米。3月下旬至4月上旬紫蛤产卵后,随着水温升高,它逐渐埋潜至30至40厘米处,软体部分消瘦,进入“夏眠”状态。
春天正是紫蛤最肥美的季节。每逢周末或大潮日,莱阳丁字湾一带的人们便蜂拥到丁字湾挖紫蛤。
我出生在丁字湾畔,从小熟悉潮汐规律,对于赶海轻车熟路。一次周末,恰逢退大潮,几位好友相约,带着赶海的工具,一大早就来到海滩。海水开始渐渐退去,广袤的海滩像舞台拉开了大幕,向人们袒露着一大片神秘的滩涂世界。
这时,浩浩荡荡的赶海大军陆陆续续地与潮水展开“游击战”,时而挥锨掘土,时而地毯式寻找蛤洞,专心致志地寻觅撷取大海的馈赠。
滩涂上许多很小的洞眼,是紫蛤用于呼吸的,不仔细看看不出来,而当地人一眼就能看到。一般洞深大约20厘米,用铁锨挖两下就能挖出来。有时候不小心挖碎蛤皮,蛤蜊肉露出,令人惋惜。
紫蛤外壳漂亮像玛瑙,晶莹剔透,像扇子面一样带有花纹,薄薄的皮在太阳照射下熠熠地闪着五彩斑斓的光。我提着桶里的战利品,尽管累得腰酸腿疼,仍觉成就感满满。
回家后,把紫蛤放在盆里,倒上一勺盐,缓它一宿。待半夜起来查看时,盆里紫蛤的扇面正徐徐打开,吐出白色的肉。盆底下,细细的沙几乎全部吐了出来。
第二天中午,将紫蛤放进水中煮,一分钟左右,紫蛤便开口,乳白色的汤汁,氤氲着芳香之气,奇鲜无比。白嫩嫩的肉滑滑的,喝一口汤,能鲜到嗓子眼。
将开春头茬韭菜洗净后切成末,放油爆锅,添蛤汤煮开,浇上鸡蛋液,再放入切好的韭菜末、紫蛤肉等,淋上小磨香油,顿时鲜香四溢。手擀面出锅了,碗里浇上紫蛤韭菜卤,一碗紫蛤面让人胃口大开,特别是紫蛤特有的鲜味,让人回味无穷。
紫蛤汤炖豆腐,也是经典吃法。
将一块豆腐切成若干小块备用。锅里加适量水烧至七八分热,放入豆腐煮至沸腾,再将吐净沙后的紫蛤下锅,放在豆腐上,一分钟左右,紫蛤便张开了口,再“咕嘟咕嘟”,出锅前,放上一些香菜段提味。蛤肉吸足了豆腐的香,豆腐浸透蛤汁之鲜,两种食材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却各有各的滋味。
紫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以及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对人体有很多益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胶东丁字湾一带,妇女生产后,奶水不足的,老人都给做紫蛤炖母鸡催奶,因为蛤蜊汤中所含蛋白质和矿物质较为丰富,适当食用有利于乳汁分泌,还能提升乳汁质量。
古人对蛤蜊情有独钟。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剥蛤蜊肉,加韭菜炒之佳,或为汤亦可,起迟便枯。”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也清楚地记载了酒焐鲜蛤、蛤蜊淡菜、米脯鲜蛤、清鲜蛤等多种诱人的蛤蜊菜肴。光听这些美名,就已让人口水直流了。
紫彩血蛤,这貌似不起眼的蛤蜊,却是胶东人味蕾中的乡愁。(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