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之子小刘云,今日不该打母亲,从今以后我改过,定要做个孝顺人!”这是半个多世纪前,北大街俱乐部排演的吕剧《刘母教子》中的几句念白。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人们的文化生活格外匮乏,市民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团体——俱乐部应运而生。我记得市区比较活跃的俱乐部有北大街俱乐部、南门外俱乐部、通伸俱乐部等。俱乐部成员大多是本辖区的居民和各行各业的文艺爱好者。这其中,北大街俱乐部名声最响。

它在芝罘区义聚街(位于老胜利剧场北面,今太平洋大酒店西侧)中部路南一幢闲置的民居中安营扎寨,排练一些京剧吕剧等。我当时刚刚20岁,在俱乐部乐队拉二胡。对俱乐部的往事,如今还能想起一鳞半爪。
俱乐部的负责人姓刘,当时已年过古稀,下至十几岁的娃娃,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尊称他为“刘爷”。刘爷不仅组织有力导戏有方,而且戏路非常广泛,什么戏都懂,包括民间小调、琴书、曲艺大鼓、京剧、吕剧等,全都不在话下。
刘爷的帐下有戏剧世家出身的景德林,他是当时主要小生之一,1962年因饰演了《啼笑姻缘》的樊家树而一炮打响,成为原烟台市吕剧团的台柱子。
乐队的阵容也很可观,主弦坠琴的演奏者姓强,名兆堂,家住祥芝街。此人脾气耿直且工作认真,如乐手音节掌握不准,他当即便训斥一顿,毫不留情。对这位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的强师傅,我这个菜鸟一看见他就害怕。
严师出高徒,强兆堂培养的一名梁姓乐手,后被淄博市一家五音剧团挑去了。他的侄子强先明,1960年进入烟台市吕剧团,当了一名扬琴演奏员。
1955年春节,烟台市政府将这些业余俱乐部组织起来,由时任市长带队,登上崆峒岛为驻军官兵和渔民慰问演出。北大街俱乐部当然也在其中。演出就在露天搭建的舞台上进行,台下不时响起如雷的掌声,在海天之间久久回荡。
戏演完了,海岛人敲锣打鼓,把慰问团一直送到码头。(梅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