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螳螂出三山

烟海e家 2025-04-28 16:57

  天下螳螂出莱阳。莱阳是螳螂拳的发源地,也是最重要的传承地,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几代宗师苦心研究,太极螳螂拳已日趋完善,其独特的手型、灵巧的劲道、骄人的战绩令无数江湖豪客、武学志士为之称道,蜚声海内外。

  李秉霄为莱阳第一代螳螂拳传人。据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莱阳小赤山李秉霄(号李二钩,人称二钩爷),随父宦游南方,一侠盗曾于狱中得危疾,秉霄通医理,买药饮之,汗出而苏。盗感其恩,传螳螂艺与秉霄。超人的禀赋让李秉霄立即领悟到这套拳法对于武学的影响。经过几年艰苦不懈地探索,他传承并创立了传世至今的螳螂拳。此拳一亮相,顿时威震江湖,无数武林志士、拳坛高手慕名而来比试,却落败而去,更使螳螂拳名声大振。

  李秉霄一生授徒极多,螳螂拳在莱阳以及胶东各地广为传播。螳螂拳师中,最有名的为威震武术界的“三山”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两亭”宋福亭、赵玺亭;“一郝”郝宏。

  一

李昆山 

  李昆山(1894-1982),又名李崑山、李坤山,字进玉,莱阳由格庄村(今属莱西市)人。他家庭富足,天资颖慧,勤奋好学,12岁师从叔父李丹伯学习长拳、罗汉拳、地功拳和枪械等武术,后师从姜化龙和宋子德习练螳螂拳,是梅花螳螂拳第六代传人,与王玉山、崔寿山一起并称为螳螂拳“莱阳三山”。

  李昆山擅长大枪,并将螳螂拳特点融入枪法中,使之神出鬼没。他对螳螂拳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使莱阳太极梅花螳螂拳成为更加完整的流派,成就了他对该拳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地位,螳螂拳逐渐成为“胶东第一拳”。

  李昆山走的是充满热血与挑战的习武之路。自8岁起,白天读书,夜晚则在叔父的教导下研习祖传的罗汉拳、燕青拳术及各种长短兵器,那一招一式都蕴含着家族传承的力量。12岁时,他拜入莱阳城螳螂拳传人姜化龙的门下。这一拜之后,便是四年的学艺生涯。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李昆山早起晚练,顶风冒雪,不断汲取着螳螂拳的精髓,武艺日益精进,最终成为姜化龙的高徒。他的武艺高强,在为师兄弟们表演花枪绝技时,墙壁上的苍蝇成为他的“道具”。枪落之处,苍蝇毙命。

  1933年秋,南京设擂,全国比武,李昆山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大枪第一名,得刻有“尚武求精神”的金盾一枚,带鞘刀、剑各一把。

  1928年,李昆山任黄县(今龙口)国术馆教官,后结识了六合螳螂拳大师丁子成,并与其交流拳艺,得到了丁子成的赞赏。当时,“胶东王”刘珍年为扩军强征重税,李昆山策划了螳螂拳弟子夜劫不法日本商会事件,引发了莱阳螳螂拳弟子与日本浪人在烟台大比武。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大展神威,致使数十个日本武士死伤,日本派军舰到烟台港外,向南京政府施压。当局以追责为名,派人将李昆山带往南京。

  抗战胜利后,李昆山去宝岛台湾传播拳术,他的武艺在宝岛得到了传承和尊重。1982年,李昆山在台湾去世。

  二

  王玉山(1892-1976),莱阳市崔疃村人,是太极螳螂拳第六代传人,螳螂拳界著名的“莱阳三山”之一,尤以太极手、辘轳锤、一肘遮半身等绝技名扬天下。

王玉山 

  王玉山出身于富裕之家,因同村另一家族恃武强横,侵占王家田产,王玉山的祖父出于自保,让10岁的王玉山随其外祖父习地趟拳,共8年。1910年,18岁的王玉山正式拜宋子德为师,习太极螳螂拳武功7年。因王玉山是宋子德的侄女婿,宋子德与姜化龙互传拳艺,共同带徒,由此王玉山有缘随姜化龙习拳,尽得螳螂拳法精髓。艺成后,其武功臻于化境,尤以太极手名震天下。

  王玉山的太极手拳法千变万化,手发如雷,如霹雳,不动如山岳,动则如闪电,犹如水激火烧一般,令人生畏。

  1933年10月,王玉山随山东省代表队到南京参加全国运动会和第二届“中央国术国考”。莱阳代表王玉山的打法奇特,武艺超群,其他参赛者在他的手下纷纷落败,最终王玉山获得冠军。国术馆专门为其拍摄了纪录片《螳螂王》。该片公映后,王玉山的“螳螂王”之名不胫而走。此后,“莱阳三山”名扬天下。

  王玉山及其弟子一脉是螳螂拳在青岛传播的主支,为发扬祖国的武术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王玉山一生授徒众多,承其衣钵者主要有王元亮(其二子)、王元乾(其四子)、王元芳(其女儿)及吕国堂、王德君等人,徒子徒孙数以百计,遍布山东、辽宁、香港、台湾以及韩国、日本、俄国、美国、法国等地。1976年,王玉山因病去世,享年84岁。

  三

  崔寿山(1890-1969),号彭年,莱阳万第镇东诸麓村人,师从西赵格庄螳螂拳大师宋子德,为螳螂拳第六代掌门人。

崔寿山 

  崔寿山出身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祖上为明朝著名大画家崔子忠。明朝画坛有“南陈北崔”之说,南为陈洪授,北即崔子忠。崔子忠画作《藏云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崔寿山能够成为螳螂拳一代宗师,与其良好的家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崔寿山深得宋子德先生真传。他先后习得了螳螂拳的基本功、排功、三回九转气功、八段锦、封手、乱接、蹦步、八肘、八方、梅花路、折採、中路翻车以及刀、枪、剑、棍、鞭、戟、锏等各种兵器的功法,完整地把太极螳螂的全部精奥汇集一身。多年来,他跟随老师云游四方,以武会友,得到诸多门派名师指点,功夫日臻炉火纯青。最终,宋子德先生把自己最心爱的宝剑赠予他,剑上刻有宋子德的名字,指认他为太极螳螂门“第一传承人”。此后,崔寿山四处寻师访友,博采百家之长,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致力于螳螂拳的研究和总结,其所著《螳螂拳谱》集螳螂拳之大成,是我国最完备的武学典籍之一,现珍藏于国家体育总局档案馆。1986年,崔寿山获全国武术最高奖——“雄狮一等奖”,崔寿山的名字也被载入《中国武术名人大辞典》。

  崔寿山武功超群,武德高尚,一生谦恭谨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崔寿山曾说:“螳螂拳经过历代宗师传承,不断吸取各家拳法精妙才发展到今天,外地拳师在咱莱阳教授新的拳种,正是我们探经取宝的好机会,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无害。一己独大,自我封闭,这是习武之人的大忌。”

  1943年,与日伪狼狈为奸的国民党顽固派、驻莱阳国民党十二师少将师长兼保安司令赵保原,闻知崔寿山武功高强,便以团职教练委任。崔寿山先生不愿为国民党卖力,断然拒绝。

  1946年,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部设在莱阳吴格庄,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闻听崔寿山先生武功超群、武德高尚,且颇有爱国之心,便亲自致信邀请崔寿山为武术教练。崔寿山接信后,喜不自胜,连声说道:“好,好,许将军也是尚武之人,这正是我为国效力之时,得其所哉!”催促家人赶快收拾行装,连夜奔赴吴格庄,为解放战争立新功。

  为了更好地传播、发展和弘扬螳螂拳,崔寿山来到烟台,先后开设了“寿山国术社”“寿山武馆”和“崔寿山拳房”。在烟台传授螳螂拳期间,崔寿山先生为螳螂拳的对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武馆门庭若市,众多弟子遍布胶东各地。

  崔寿山于1969年与世长辞,螳螂拳的传承却经久不息。他毕生精力都放在完善和传授螳螂拳上,遍访武术名家,对传统螳螂拳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创新,使其更为系统化、实战化。

  昔日“莱阳三山”威名远扬,如今莱阳螳螂拳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刘世俊)

  参考文献:

  《莱阳县志》《莱阳名人人物》《螳螂拳访谈录》《莱阳螳螂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