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61年12月的一天,我们全家吃完晚饭,夜色逐渐变得浓重起来,却依旧不见二哥回家。当时二哥在烟台地区建筑公司安装处当电工。按照以往的规律,每天二哥下班后都会按时回家,从未有误。这天的反常现象让妈妈心里有点焦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是怎么回事呢?
时钟在不停地转动,两个小时过去了,却依然未见二哥归来。妈妈牵挂得坐立难安,甚至低声啜泣起来。到晚上9点多钟,父亲终于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拉着我一起往烟台山方向的姐姐家走去,想询问一下姐姐是否知道二哥的消息。
姐姐家住在烟台山南面的崇实街建筑公司宿舍,东面不远处是航海俱乐部,北面紧靠圣约翰教堂。我们进门后,急切地打听二哥的消息,但姐姐也不知情。情急之下,姐姐带领我们快步走向烟台地区建筑公司疗养所,其位置就在现养正小学北面那排紧靠大海的房子里。姐姐在那里当护士兼司药。疗养所设有单位公用电话,姐姐立即向烟台西郊建筑工地打电话问询,可他们也不知二哥的去向。那个年代通讯条件太差,想联系一个人真是太困难了!
父亲显得越发焦灼起来。不远处海浪拍打着海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母校解放路小学(现养正小学)就在眼前,我却连扫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那时,在建筑工地干电工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职业。他们经常攀登电线杆作业,且整天和电老虎打交道,处处都需小心谨慎,注意安全。这更引起我们不好的联想。
二
晚上10点多钟以后,二哥才终于回到家中。父母和家人那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原来当晚,烟台专署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市委领导和外地来烟的领导及嘉宾俱参加了落成仪式。而后在刚落成的专署礼堂,上演了由烟台吕剧团演出的大型古装吕剧《半把剪刀》,场面热烈,盛况空前。

二哥和他的师傅及工友们都紧张地坚守在配电室和所有关键岗位上,密切监视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故障,为保证礼堂落成典礼和晚场吕剧演出的成功举行恪尽职守。
他们虽然没能亲自参加落成典礼和观看演出,却为能确保典礼的成功举行和演出成功感到十分自豪和荣幸。
由于二哥在日常工作中的突出表现,翌年被单位领导推荐至山东省建筑安装技术学校上学。
三
当年闻名遐迩的烟台专署礼堂,其建筑外观庄重典雅,内部装饰充满了复古风情。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1959年,烟台地委开始有建设专署礼堂的动议。当时的烟台地委书记亲自选定建筑地址,要求礼堂座位达到1200人,建筑风格壮丽大气,40年不落伍。礼堂宽28米,观众厅分两层,一层可容纳800人,二层可容纳370人。1960年1月,建设礼堂的决定正式被省里批准。市里专门请来山东省设计院总建筑师倪欣木设计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方案,烟台地区建筑公司的虞俊鹤负责结构设计。
礼堂工程建筑速度很快。1960年4月开工,年底主体计划完成,春节后立即进行内外装修,1961年底正式交付使用。
礼堂的灯具都是设计人员自己画好图纸,再到北京灯具厂按照图纸设计定做的。灯具璀璨大方,光彩照人,至今没有因为岁月流逝而暗淡了光华。
当初用四两黄金加工成的金箔像保鲜膜一样薄,分别用在了舞台两侧的向日葵花瓣、门厅顶棚上的五角星和吸顶灯边框、舞厅台口的霓虹灯纹路及贵宾厅吊灯的纹路上,还用在了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苍劲有力的“礼堂”两个大字上。当时来主持贴金的是曾为山东剧院装修的八级老技工朱师傅。那个金箔贴上去非常有难度,工艺很考究。
礼堂的观众椅很是高大上,椅子的宽度是55厘米,坐起来很宽敞舒适。椅子和前面椅子靠背之间的距离是90厘米。这样如果有人要出去,坐下的人不需要起身。椅子左边扶手处设有一块写字活动板,可做记录文字使用。需要时提上来,不需要可放下去。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再是专署礼堂舞台口底下与第一排前面地下还设有一个能容纳80-100人的演奏乐池,这个设计在那个年代也是很先进的。我们烟台当年的文化艺术氛围已是非常浓厚了。即便到现在,礼堂的乐池依然不落伍,还有很多音乐会在这里举办。
专署礼堂门前高达8米的四根钢筋混凝土柱子,外面装饰是用白水泥白石子用水拌合好抹上去。待其凝固后,用剁斧剁出来的。看起来像花岗岩,其实不是,但却做工精湛,非常漂亮结实。
据我二哥回忆,当年施工时,由于天气寒冷,为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施工现场从室内到室外,每天都要烧木头以增加和提高温度,付出的努力之大,实属罕见。烟台专署礼堂的落成是当年烟台建筑人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一个缩影。
烟台专署礼堂曾是烟台市政府举办各种会议和各类活动的重要活动场所,见证了烟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程。如今虽然其功能已发生了转变,但依旧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张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