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志愿者队伍专业服务能力,深入践行红十字会“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宗旨,4月1日-2日,莱阳市红十字会组织工作人员及37名骨干志愿者参加全市首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专题培训。旨在将生命教育深度融入“三救三献”工作体系,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课程赋能志愿者队伍,大力实施红十字生命教育专项行动,为全市社会心理服务注入人道力量。
专业赋能,筑牢身心双重防线
作为应急救援和人道服务的重要力量,莱阳市红十字会聚焦“身心同治”救援理念,高度重视志愿者心理危机干预技能的培养。此次参训的志愿者来自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和红十字梨乡星志愿服务队3支队伍,两天的培训时间,他们系统学习了“心理危机评估”“生命危机等级研判”“SR7动机处理技术”等核心课程,深入理解从预防、识别到干预的全链条心理服务知识。“心理危机干预与红十字‘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宗旨高度契合。”市红十字会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有助于志愿者在突发事件中提供更全面的生命支持,筑牢身心双重防线。”
救援队队长李言国表示:“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员在掌握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后,实现了从单纯拯救生理创伤到身心关怀并重的跨越式提升。现在我们在救援现场不仅能为受害者家属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更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通过系统化的生命教育,在直面灾难场景时也能实现自我心理修复。这种双向的心理干预,既体现了对受助者的人性化关怀,也保护了救援者的心理健康,正是对‘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最生动的实践诠释”。

学以致用,深化志愿服务内涵
参训人员通过专家授课、案例分析和重点技术复习考核,认真学习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要点。全国希望24热线督导苑咏梅老师讲授的“接线实务理论技术”“分级干预技术”等内容,为志愿者在应急救援、社区服务中应对心理危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岳梅梅老师解析的“心理危机评估”则增强了志愿者对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高危人群的识别敏感度。
参训志愿者林冬梅分享道:“两天的学习让我掌握了科学的危机干预工具,特别是如何通过共情沟通建立信任关系。作为红十字志愿者,我们将把所学知识融入日常志愿服务,帮助更多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

“生理+心理”,完善生命守护网络
生命教育是红十字人道服务体系的重要维度,市红十字会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着力构建“生理救援+心理救援”双轨并行的应急响应机制。通过整合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专业力量,计划年内组建一支红十字心理救援队,与现有的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形成功能互补。当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两支队伍形成协同作战机制--应急救援队负责现场生命救护,心理救援队同步开展心理安抚、应激干预等心理援助,实现“黄金救援期”的身心同步介入。同时,将深化与社工部等部门的协作,将生命教育延伸至校园、社区等领域,特别是在留守困境儿童关怀、灾后心理重建等场景中彰显红十字价值。
“让每支队伍发挥所长,让每次救援更有温度。”市红十字会主要负责人林秀梅表示,“当生命救援的红十字与心理救援的红十字并肩前行,才是对‘守护生命’最完整的诠释。”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