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萌动,草木复苏,和煦的阳光倾洒在书声琅琅的校园,散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里,一同在晨光中破土而出的,还有今年上二年级的欣欣(化名)。
回想起这个案件从拒绝到庭到接受调解,再到陪伴欣欣接受心理疏导的过程,我心里感慨良多。
去年十二月,正值寒冬的龙口疾风劲吹,在法院的调解室,面容憔悴的张女士正在向我讲述着自己的不幸遭遇。
张女士和小李婚后争吵不断,最终于2015年登记离婚并签订离婚协议,协议约定女儿欣欣跟随母亲生活,由小李承担抚养费,直至欣欣年满十八周岁。
但这笔钱到了日子却迟迟未给,哪怕张女士多次前去协商,小李依旧以各种理由推脱,女儿欣欣在学校也不爱与人交流,这几年下来把张女士拖得疲惫不堪。
面对着焦虑难安的张女士,我很想安慰她几句,但我也明白,共情的安慰可以缓解焦虑,却无法解决问题,只有找到小李要到抚养费,才能治好张女士的心病。

虽然开庭时小李仍拒绝到庭,但主审法官并没有直接作出缺席审判的判决,而是发出法官委托调解工单,寻求“法润芝阳”的帮助,这起抚养纠纷就这么到了我的手里。
由于小李并不在本地,我在小李亲属参与沟通、劝导的前提下多次联系小李,但得到的都是消极回应。
小李:“离婚这么些年,我就没见过欣欣几次,每次她都以女儿不想见我为由把我打发了,钱我是不会给的。”
这期间我多次进行电话调解,小李态度很强硬,分毫不容让步,案件始终没有进展。
但大家也没有选择将这起纠纷搁置,我们找准了小李看望孩子的机会,在一个周末组织双方见面调解。
欣欣:“他每次来看我都会和妈妈吵架,我以为我不让他来,他们就不会一直吵了。”
在问到欣欣为什么不想见爸爸时,孩子的回答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考虑到欣欣长时间没见到爸爸,存在陌生感和抵触情绪,我们请家庭教育指导站的老师对欣欣进行了专业疏导,缓解了她的紧张情绪和焦虑。
有了这次见面,后续的调解就变得顺利起来。
家庭教育指导老师:
“不可能每一桩婚姻都能白头到老,你们在婚姻的道路上选择一别两宽,但欣欣的人生应该是幸福的,别让抚养费变成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经过两个小时的劝导,双方逐渐回归理性。小李放下戒备,表示之所以不同意支付抚养费主要是觉得张女士从中阻挠,影响了自己跟孩子的感情,而且自己现在处于失业状态,拿不出那么多钱。

王女士表示,抚养费的金额有商量的余地,之后也会多跟欣欣沟通,小李可以定期前来看望,只希望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不要影响到孩子。
之后的一个星期里,我们又联合司法所及驻庭调解员一起对小李进行多方劝导,解开了双方的误会和心结。最终双方签署了调解协议,小李每年支付抚养费直至孩子18周岁为止,欣欣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父母双方内心都是为了欣欣的健康成长,但各执己见,视妥协为软弱,殊不知在一次次争吵中让敏感的欣欣愈发自责。这个案子虽然顺利解决了,但是每天,我们都会碰到许许多多类似的案例。
在过往的调解经历里,我最常采用的是“面对面”调解,双方的诉求可以直接沟通,效率也更高。但家事纠纷的调解始终夹杂着朴素的情感、过往的经历,在恰当的时机选择“背对背”调解更能减少情绪对抗,帮助解开心结,尤其适用于存在严重信任危机的当事人。
法庭之外有温度,法条之上谈人情,对欣欣一家来说,法律不是最后的“救命稻草”。而“握手烟和”的目标不是用判决割裂亲情,而是通过一次次手拉手交流、心贴心修复,搭建起让情感重新流动的桥梁,让法治的微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讲述人:王怀连
龙口法院特邀调解员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