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旺史话

烟海e家 2025-03-24 09:4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虽美,比不上蓬黄。蓬黄虽强,赶不上‘两旺(指沿海的刘家旺、初旺两个村)。’”——这是流传于古登州东北海湾“刘家旺”“初旺”两个美丽渔村的民间打油诗,广播乡野,远近闻名。

  这两个古老的滨海渔村,流风遗韵,地久天长,文脉流芳。在胶东半岛的历史长河中,刘家旺以其独特的滨海地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刘家旺渔灯节资料图 

  刘家旺村,位于蓬莱城东17公里的黄海之滨,因其坐落于临海的山凹之处,古称泊汪之地(《辞海》释:“渟水为汪”)。相传,刘姓祖先,于明朝初年自山东临淄迁来定居,因位于海边泊洼地,初名刘家汪,俗称刘家洼。后来,族人为使家庭兴旺,故而更名刘家旺。后有孙、谢、张、李、宋、田、王等众多姓氏相继迁来,就近落户,各自为村,分别建有张家疃、李家疃、南庄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村合一,统称刘家旺。

  作为胶东滨海大村,刘家旺凭负山海,利擅渔盐,自古就是繁荣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刘家旺村人依靠当地的山海资源,锐意创新,农耕与渔业并重,生活稳定,安居乐业。

      新石器文化遗址——远古文明的历史见证

  据专家考证,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刘家旺村西北(营子里村南)一处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的高台地,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其文化特征属于胶东地区的“邱家庄类型”。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鼎足、石斧、石棒等文物,印证了远古人类在此渔猎农耕、制器筑居的原始生活图景,也证明了这里是原始先民长期生活的历史遗址,成为胶东早期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实证。

  如今的刘家旺村,村中古韵犹存的石屋巷道与现代化的生活设施相映成趣;渔港经济与文旅产业正日益蓬勃发展;丰富多彩的渔灯节等传统文化活动,五彩缤纷的海滨花圃,广阔无垠的碧海蓝天,吸引着八方游客。

      村民百姓家谱——村庄家族变迁的历史见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家谱,是家族血脉的延续,记录着先辈们艰苦创业的足迹与智慧,记载着各自家族的来龙去脉、历史变迁。刘家旺村里长老保存的各姓氏族谱,即是记载各个家族历史的重要备忘录,是赓续家族血脉的路线图,是传承家族文化的教科书。

  笔者多年前采访过诸多村里长老,他们拿出各自珍藏的谱书,展示了他们先人历经坎坷,不废笔墨,用家谱忠实记载了家族变迁的历史脉络,见证了本支家族数百年的风雨历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依据与精神财富。

  据刘运璋先生保存的《刘氏族谱》记载:刘姓祖先,自明朝初年,从山东临淄迁至登州蓬莱,定居此地,因村庄位于海边泊洼,初名刘家汪,后更名刘家旺。刘氏传世至今,已有“……志、甲、广、尚、运,仁、厚、永、吉、年(祥),福、洪、恩、荣、在,毓、秀、丕、振、良”二十余代人。

  多年来,先后有多支闯关东的刘氏后裔,到刘家旺寻根问祖,祭祀祖先,也从侧面见证了刘氏支脉的历史变迁,繁衍发展。其中有一位大连甘井子区刘姓,说其村庄的村碑上记载:300年前,先人从刘家旺移居此地,150多年前,曾回故土,迁其祖坟,落地生根。众多事例,见证了刘氏家族开枝散叶,遍地开花,彰显了刘氏家族的历史辉煌。

  村民谢辉田先生保存的《谢氏谱书》记载:祖先谢龙,于明朝末年从“青州府临淄县虎头崖大柳树村,迁居于蓬莱县安香保刘家旺七甲”落户,传世至今,已有“……龙、尚、应、继、从、口、肇、德、在、心、田、存、修、喜、逢、年”十七代人。谢姓家族,枝繁叶茂,香火旺盛,也繁衍成为村里大户。清朝中期,在村中建筑的谢氏祠堂,至今保存尚好,亦充分见证了谢氏家族的往日风光。

  孙姓,也是刘家旺村“旺族”之一,其户数在村中约占三分之一,有上千人口。据孙培贵先生保存的《孙氏族谱》记载:孙氏祖先,自明代从南方(俗称小云南)移民而来,传世已有“文、宗、继、应、承、杰、纯、可、方、登、泉、为、焕、培、金、声、荣、振”十八代人了。

  据村委2024年12月底统计,村里现在已达一百三十多个姓氏,来自五湖四海,百姓和睦相处,共同并肩携手,建设美丽村庄,刘家旺日益兴旺。

      刘家旺营寨——明初登州卫所之军事重镇

  据《登州府志》《蓬莱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九年(1376),登州升级为府,登州营升级为卫;洪武十七年(1384),为抵御倭寇侵扰,在刘家旺、解宋营等沿海要隘又陆续建筑“刘家旺”等多处营寨,设立守御百户所,隶于登州卫中右守御千户所,屯兵戍边,保境安民。

  刘家旺营寨百户所,建于村西北的临海高地,修筑了备倭城堡,驻守军队。石砌的城寨,平面呈正方形,“围一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阔一丈三尺。南一门。楼铺五层。池阔一丈,深五尺。” 今存西城残基一段,60米×1米×0.6米,残墙一段,长约8米。当年营寨建立后,“议耕议守议战,海寇闻风远遁,不敢侧目”,刘家旺营寨,不仅在抗击倭寇、保卫海疆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蓬莱大地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至清顺治十年(1653),倭患解除,寨城功能渐失,遂裁撤登州卫。营寨撤离之后,逐渐繁衍为村,村民依托山海之利,耕田牧海,安居乐业,渐成一方富庶之地。

      刘家旺海口——亦渔亦航的海上移民通衢

  据《山东通志》载:“海口者,舟船出海入海之口,或海上经行之路也”。《蓬莱县志》亦载:“蓬莱海口有四,一为登州港,二为栾家口,三为刘家旺口,四为芦洋口,常有帆船往来航行,与大连、营口、安丹通航。”

  刘家旺海口,是一处天然的港湾,自古就是胶东通航的重要口岸,也是明代蓬莱沿海的六大军事营寨之一。清代至民国时期,刘家旺海港成为胶东移民的重要港口。因交通便利,这里成为胶东移民“闯关东”“下南洋”的重要启航地,无数先民由此踏上远行谋生之路,书写了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诗。有些移民的后代,因年代久远,忘记了祖籍的具体地址,只记得长辈说是从蓬莱刘家旺渡海而来,因此,刘家旺也成了他们祖籍地的特有代名词。

      地灵人杰——刘家旺英才辈出

  刘家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他们对社会及家乡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张嘉谟奋勇当先,秘密参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党的秘密交通员、蓬莱二区地下副区长,秘密开展地下革命活动,还先后担任张家疃村村长、蓬莱二区副区长等职。1945年4月,在蓬莱马格庄被敌军逮捕,惨遭杀害,壮烈牺牲,年仅32岁。

  村贤王仁安老先生,热衷于乡村文化事业,他带头创办了刘家旺东明小学。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之下,历经敌伪多次的刺刀威胁,他与张嘉谟等仁人志士,忍辱负重,坚持办学,积极推动了当地的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干部田万杰,积极投身于国家地质冶金勘探事业,走遍祖国山河大川,采探开发矿产资源,历尽艰辛,成果累累。同时,他也为家乡蓬莱的黄金勘探开发、黄金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优秀青年邴洪志成为刘家旺村的民兵营长。他勤学苦练,枪法“百发百中”,被称为“神枪手”,在全国民兵大比武中获“五项全能”第一名。

  改革开放初期,能人朱景田,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借助刘家旺海洋渔业的优势,带头创办了养貂场。他带领村民,通过养殖业致富,被评为全国养貂能手、行业模范,多次出席全国的先进表彰大会,被评为全国养貂功臣。

  这些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充分见证了刘家旺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与发展,体现了刘家旺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爱国精神。

      红色文化基地——解放长山岛战役的发起地之一

  在1949年8月解放长山岛的战役中,刘家旺村成为解放军山东兵团七十二师部队的驻地,许世友将军亲临蓬莱指挥这场战役。当年的指挥所,如今依然保存完好,成为当地的红色文化纪念场馆。

  回首当年的长山岛战役,当时刘家旺百姓群情激昂,一致表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船有船,万众一心,全力支援。”刘家旺广大青年民兵,同仇敌忾,踊跃参战,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1949年8月11日19时,长山岛战役正式打响,解放军参战部队,分别从蓬莱刘家旺等前沿阵地登船起渡;刘家旺村的农救会长、民兵队长谢肇岩,率先带领24名渔民,组成了敢死队,分乘8只木船,每只船上3名船工、2名战士,分别装载25公斤重的炸药包2包,由4艘机动船拖带,每艘机动船上,有一个连的解放军战士。战斗中,船工和战士们一起,冒着密集的炮火,将生死置之度外,拼命地扬帆划桨,勇猛地向长山岛冲击。船工们都脱掉上衣,个个光着膀子,争先恐后,驶向海岛。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一船一船地将解放军战士运送上岸,及时冲锋进岛,为战役的胜利打响了第一炮。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8月12日10时,解放军攻占了长山岛南七岛。8月19日,北五岛守敌不战而溃,长山岛宣布全部解放。战斗胜利后,谢兆岩被评为“特等功臣”,奖状至今还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其他船员也都个个立功受奖。

      刘家旺渔灯节——非遗文化传承的篇章

  刘家旺渔灯节早先起源于明代,传承至今,愈加红火热闹。

  2025年正月十三,第三十六届刘家旺渔灯节如期举行,盛况空前。街道上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村民们载歌载舞,欢庆节日。渔民们通过敬龙王、拜海神等民俗文化活动,祈福风调雨顺、出海平安、鱼虾满仓。大家尽情地进行歌舞表演、渔灯展示、民俗游戏等活动,充分展示才艺,欢聚一堂,尽显盛世太平的繁荣景象。

  通过敬海神、歌舞表演、渔灯展示等民俗文化活动,村民们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刘家旺的山海风光,节庆礼仪,处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地方历史文化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刘家旺村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焕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典范。(沙向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