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羊郡镇聚焦社会基层治理,充分动员基层力量,引导村庄党员、村企志愿者组建文明“微管家”服务联盟,为乡风文明“把好关”、“引好路”,有针对性开展日常文明宣传、文明监督、文明劝导,做实做细文明和谐村镇创建工作,打通文明创建“最后一公里”,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文明镇”。

图丨村庄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对文明“微管家”进行综合考评
一、强化队伍建设,村庄治理一张网。一是构筑基层治理网,推动“微管家”全覆盖。构建“1+1+N”工作模式,即搭建一个“文明微管家工作室”,依托一个线上工作群,组织N位“微管家”分区包片、划分网格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打造“镇—村—网格—微网格—户”五级文明创建网格治理体系。截至目前,在全镇划分文明微网格385个,配备文明“微管家”385名,基本实现基层组织网、社会治理网、民生服务网“三网”融合。二是发挥“多人合一”作用,汇聚社会治理“微能量”。通过发挥文明“微管家”人头熟、信息灵、邻里亲的网格管理优势,重点监督网格内村民文明养犬、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出行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坚持“上门看、当面谈、马上干”原则,将文明村镇建设推进到村庄“神经末梢”。文明“微管家”制度落实以来,帮助网格内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84件。三是强化榜样引领,当好群众贴心“微管家”。聚焦“德、能、勤、绩、廉”5项考核标准,对各村文明“微管家”进行综合考评,通过选树榜样典型,提升文明“微管家”服务能力,推动文明村镇创建提质增效。截至目前,评选出“群众好帮手”姜永建、“村庄百事通”于文廷、“爱心妈妈”李亚琴等23名先进典型。

图丨村“两委”和文明“微管家”针对困难点位进行问题整改
二、健全工作机制,文明建设一条心。一是健全静态指标零报告机制,确保文明村镇创建常态长效。明确文明村镇创建标准,要求各村针对宣传氛围、阵地建设、公共秩序维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静态指标进行全面摸排,做到问题清、底数明、措施实,每月上报静态指标达标情况表,对发现不达标的情况及时整改,确保静态指标全部达标。截至目前,已有16个村庄实现达标率100%,对尚未达标的村庄,片长直接包保负责,对于困难点位“精准发力”,力求年底实现镇域全部村庄均达标。二是建立重难点台账调度机制,提升文明村镇创建治理精度。全面排查创建文明村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形成“问题台账整改清单”,明确工作薄弱环节、问题整改时限,组织开展实地督导11次,发现问题115个,整改完成点位115个。对“疑难杂症”问题,定期进行“回头看”,确保工作长治长效。三是创新积分奖励机制,推进文明村庄创建共享共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立积分动态管理机制,实行“美德信用+积分超市”模式,将志愿者、群众参与理论宣讲、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暖心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纳入美德信用体系统一管理,建立信用积分档案开展积分换物活动,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积分超市兑换机制落地以来,各村累计开展“兑换活动”20余场次,575名群众兑换生活用品692件。

图|“微管家”开展“情暖夕阳红”走访慰问志愿服务活动
三、活化服务载体,邻里幸福一家亲。一是日常开展“家门口的文明小事”。引导村民参与“自治”,根据“门前三包”承诺书要求,积极主动开展自我检查与自我整改,做好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管理、包容貌秩序“门前三包”工作,村庄内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私搭乱建、车辆乱停现象逐步减少,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二是用心践行“办好村民‘微’实事”。推行“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在“微网格”中开展组团服务,聚焦群众身边“小问题”,定期协调对接村“两委”、农业技术能手、包村干部等下沉网格,通过上门入户、发放“服务热线”联系卡等方式收集意见建议;将村民反馈的问题分解到相关责任部门,让“组团服务”去有目的、来有问题、后有反馈。截至目前,开展政策解答20余次,为群众代办政务事项30余次。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做好邻里服务暖心事。紧盯村民实际需求,积极挖掘本村“共享奶奶”、“管家爷爷”、“爱心妈妈”、“天使爸爸”等服务先锋,开展帮带孩子、维修检修、助学助困等暖心服务,在“微管家”的基础上扩充服务队伍,先后吸纳20余名热心村民加入服务团队,营造人心齐、共治理、人情浓、互相助的良好氛围。
编审: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