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6日,中厄两国政府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中国派出了一个落叶果树专家组到厄瓜多尔共和国帮助发展果业生产。栖霞张福瑞有幸入选援厄推广苹果栽培技术的专家队伍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听张福瑞讲述了这个精彩的故事。
张福瑞出生于1936年12月21日,2013年3月30日谢世,享年77岁。1963年他从莱阳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栖霞农牧部门,一直从事果业技术工作,业务精湛,成果斐然。1982年,张福瑞率先被评聘为农艺师,1987年晋升高级农艺师时,他正在国外传经,是他的助手帮他整理好资料报送了上去,回国时他已经是正式的高级农艺师了。
一
中厄两国政府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后,有关部门便根据苹果栽培的流程,最终锁定在栽培苹果历史悠久、富有栽培管理技术的烟台地区选调人才。当年4月,山东省农业厅人事处负责人亲自到烟台对专家组成员进行了详细考察,又由山东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派人到专家组成员所在单位进行了全面审查和确认,最终确定了一行五人的果树专家组。这五人有芝罘区农牧局果树站站长于永理(担任组长)、栖霞县农牧局果树站副站长张福瑞、文登县农牧局果树站王治科、烟台市果树科学研究所于泳和滨州地区外事办张建明。具体分工是:于永理侧重果树育苗,张福瑞侧重果树整形和修剪,于泳负责土壤化验,王治科负责果树的植保工作,张建明负责翻译工作。专家组成员中,除王治科是助理农艺师外,其余三人都是农艺师,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高的职称了,他们都是敬业爱岗、技术出类拔萃、在工作的某个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员。
专家组成员选定后,初步确定出国时间是两年。1986年5月9日,烟台四人除于泳因工作开展在后期迟走一步外,其余三人从烟台站出发,到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招待所报到,与张建明会合。张福瑞临行前,栖霞县农业局局长孙莅瑶前来送行,反复叮嘱他:“出国不是个人的事,代表的是栖霞,是国家,要为家乡争光,为祖国争光。”刚迈入而立之年的张福瑞,更加感到责任的重大与光荣。报到后,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的孙经理还组织他们学习了一些出国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在所有人的心里,出国传经是外交大事。从小在山沟长大、与大山为伴的张福瑞为了不辱使命,更是把这些内容一笔一画地写在出国工作笔记本的扉页上。
二
5月16日上午9时,专家组登上了飞往美国纽约的国际航班(当时还没有直飞厄瓜多尔的航班)。此刻,背井离乡之感袭上每个人的心头。经过12个小时的航行,一行人到达美国的旧金山,然后又经过5个小时的飞行,抵达美国的纽约机场。他们在中国驻纽约领事馆住了一天一夜,5月18日又乘坐美国飞往厄瓜多尔的航班,飞行了4个小时,下午2点抵达了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走出机场时,中国驻厄瓜多尔大使馆的王秘书和司机刘师傅已等候多时。在异国他乡见到祖国同胞,他们倍感亲切,如同回家一般。
专家组刚到宾馆,就有新华社和厄瓜多尔的记者登门采访。第二天,媒体便报道了中国专家组到厄瓜多尔传播技术的新闻。中国驻厄大使潘文杰接见了专家组一行,他说:“外事工作无小事,你们来厄后,要抓紧时间熟悉情况,适应当地环境。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一切要按计划进行。其间要接触很多厄瓜多尔人,要处处树立中国人的形象。”
5月19日上午8时,厄瓜多尔农牧部副部长接见了专家组的全体成员,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厄瓜多尔是南美洲的赤道之国,国土总面积28.1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当地的印第安人约占39%,印欧混血人占41%,其余是白、黑等肤色人种。该国1532年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822年加入哥伦比亚,1830年独立,建立了厄瓜多尔共和国,西班牙语为国语。“厄瓜多尔”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就是“赤道之国”。这里虽然地处赤道,但海拔较高,多数地方的气温常年在18℃—28℃左右,全年无霜冻,这令大家十分意外。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正适宜落叶果树的生长。
5月21日上午10时,专家组全体成员乘厄瓜多尔国内航班到达了南部重镇昆卡市。专家组在厄瓜多尔主要负责南部阿苏瓦依省和卡尼亚省的果业技术指导。这两省是厄瓜多尔的果品主产区,技术指导包括从育苗开始的各主要生产环节。为了进一步摸清情况,从5月23日至6月13日,专家组利用20天的时间,对南部两省的农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全面掌握了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利和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写出了《关于阿苏瓦依省和卡尼亚省发展落叶果树的考察报告和工作规划》。得到中厄两国有关部门的批准和认定后,专家组成员便按照规划开始工作。
三
专家组首先在工作基地——吾谷班巴农场建立了苹果育苗基地,采用国内普遍推行的快速育苗技术,用了不到11个月的时间,就培育出优质苗木,比厄瓜多尔原来的育苗时间减少了6个月。两年时间,他们共育出成品苗5万株,其中苹果苗3万株,不但满足了当地果农的需要,还销往其他省。吾谷班巴农场的苗圃出苗快、数量多、质量好,很快成为厄瓜多尔的主要育苗基地。分管业务的副场长马勒高斯高兴地说:“有了你们的育苗新技术,我这个副场长就好干了。”
厄瓜多尔南方的果树大多不喷药,任凭虫害发展,导致果品质量低劣、树势衰弱。个别的果园喷药,但抓不住关键时间,浪费了人力物力,还达不到防治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专家组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有针对性地喷药,运用化学、物理、人工、生物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些常见病,如白粉病、桃穿孔病、锈病、缩叶病等病害在试验园地基本得到控制。果农们感慨地说:“真神了,同样的药,你们用了效果好,我们用了却无效,可见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专家组所推行的植保措施,对当地的果业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被誉为“中国效益”。
为了使果业管理技术尽快地推广和普及,专家组在阿苏瓦依省和卡尼亚省选择了八处果园作为示范园,一是对不同树种和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二是通过示范园来指导当地的果业生产。以前,厄瓜多尔从国外引进果树品种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并不清楚哪些品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组通过对比试验,选出最佳品种,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栽培。八处示范园中的瓜拉塞沃和三巴杜鲁门两个果园,过去因放弃管理几乎成了野生园,经过专家组的细致指导和管理,树体健壮、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果园焕然一新。陪同专家组一起工作的工程师隋勒巴和莱翁深有感触地说:“你们的技术名不虚传,我们从心里佩服。”
培养和提高当地果业技术员和果农的技术素质,也是专家组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厄瓜多尔工作的两年中,专家组成员深入果园,见缝插针,夜以继日,先后举办了五期大型果树技术培训班、二十期小型培训班,培训人员1500多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3700多份。张福瑞编写的《果树整形修剪》印发数量最多,达1200余份。他们将国内的大田直播育苗法、幼苗移栽技术要领、利用当年生新梢做接穗进行芽接的操作规范、利用水平压条培育砧木苗提高砧木出苗率的操作方法、果园地下管理技术要领以及在果树修剪技术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当地的果业技术人员和果农。
当两年工作期满、专家组告别归国时,中国苹果的栽培技术已在厄瓜多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由于成绩突出,厄瓜多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电视台、广播电台轮番报道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国家农牧部还专门组织各省代表参观实验基地。工作即将结束时,厄瓜多尔国家农牧部,特别是南方经济复兴中心一再挽留专家组,希望他们长期工作下去。中国驻厄国大使馆经商处也对专家组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说他们“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辞辛苦,积极工作,为两国的友谊作出了新的贡献”。
1988年6月8日,落叶果树专家组完成了在厄瓜多尔共和国的光荣使命。在结束工作之前,厄方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仪式,给每一位专家颁发了荣誉证书。
回国时,张福瑞的心情特别激动,尤其是登上飞机舷梯回首的一瞬间,他情不自禁地喊道:“再见了,厄瓜多尔!”回到机舱里,他又把这句话及登机时间,一笔一画地写在出国工作的笔记本上。(张荣起)(本文照片系张福瑞之子张韶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