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匠心传承
从朴素银料到精美银饰
手工DIY让传统银饰文化
“活”起来,“火”起来
羽毛戒指、莫比乌斯手镯、纯银泡茶壶……从熠熠生辉的银料到饱含心意的精美银饰,传统银饰文化在芝罘“火”了起来,受到许多年轻人青睐。近日,记者走进位于1920虹口历史文化街区的王老财银匠铺,体验千锤百炼下的传统银饰技艺,领略独特的文化审美和价值传承。
玩转巧思!
开在手里的“银之花”
“银饰制作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殷墟出土文物中就有银蛇杖、银鱼、银鼎等……”王老财银匠铺主理人王世顺向现场体验者介绍道,银饰文化历史悠久,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佩戴银饰的传统,蕴含着富贵高雅之意,其中,苗族银饰首屈一指,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并形成了苗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面貌。
走进王老财银匠铺,从日常用的银杯、银壶到装饰用的银戒指、银手镯,样式精美的银饰作品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王世顺介绍,银饰种类繁多,相对应的制作工艺也有很多种,有的甚至需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同时制作当中也要发挥想象,构思设置银饰的造型和图案。
高温软化、冷水降温、打磨光滑……看似简单的银饰操作,却需要传统手工艺人不断反复地进行敲打、修整。银饰制作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好烧制的温度和敲打的力度,温度过低,就会出现银料加热不到敲打困难;温度过高,银料则会融化,在力度上,要尽可能地将银料锤平锤直,而这些都十分考验着传统手工艺人的耐心和细心。
独具匠心!
每一件都是“私人订制”
在清脆的咚咚声中,体验者们神情专注而又镇定,灵活转动手中的银条,有节奏地反复敲打,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巧思,敲上自己想要的图案和标记,随后,体验者们将制作好的银条进行淬火与冷却。“刚淬完火的银条温度很高的,千万不要用手触碰,用镊子先放到水里冷却一下再拿出来,避免烫伤。”王世顺拿起褪完火的银条套在指圈棒上,把它弯成一个圈,反复敲打、修整,不一会儿,一枚精美的戒指就呈现在眼前。
银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可塑性,可以打造出各种样式精美的银饰作品,同时,在手工制作的加持下,银饰制作也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含义。“手工制作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乐趣性,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自己的心思和细细打磨,虽然制作很耗时间,但是总体来说很有意义。”王世顺说。
文化传承!
敲敲打打传承匠心
“自己亲手制作的戒指感觉很有价值和意义,制作过程中也感受到了银饰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以及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力量。”体验者宋婧感叹道,早在几天前,宋婧就收到航院社区组织开展非遗体验活动的邀请,便特地过来参与体验银饰文化,而这次体验也让她受益颇深。
随着网络的兴起,王世顺店里的生意也日益火爆,很多顾客或者朋友会拿着家里一些旧的首饰进行重新加工,制作新的首饰进行佩戴。“由于良好的口碑,我们赢得不少年轻顾客的信任,忙的时候经常晚上九点多才回家。”王世顺回忆起以前的场景不禁感叹道。
没有层层老茧,怎能锻打出纹路、肌理、质感可见的器物?作为非遗传承人,王世顺有着自己的坚守和初心,2012年,他从招远来到烟台,多年来,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默默锻造和传承着这门锻造技艺。此后,他希望通过银器物件的推广和对事业的坚守,开展一些研学活动和培训班,让更多喜欢银饰的人能够深度参与进来,感受手工制作的温度与灵性。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