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巧手,一团彩面
捏出百态人生
栩栩如生、精致细腻、灵动多姿
小面团有大乾坤
烟台面塑
让非遗在指尖传承
↓↓↓
可雅可俗、可观可食,精致细腻、灵动多姿,不霉不裂不变形,可长期保存适于收藏……这就是面塑。面塑俗称捏面人,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一双巧手,一团面,捏出百态人生。烟台面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晓燕,用一双巧手捏造出有血有肉有灵气、活生生的人物,带我们穿越了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置身其中,与时代对话,让非遗在指尖传承。
王晓燕是一名老师,是烟台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烟台面塑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山东省教育厅首批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主持人。众多身份中,每一个角色她都“扮演”得出神入化。
受家人影响,4岁开始接触面塑
“我经常说我是上个世纪的女人,我会的东西好多现在都不用了,感觉特别遗憾。所以当再次拾起面塑时,我很认真的对待,非常希望能够传承下去。”采访中,王晓燕十分动情地说。她自小在姥姥身边长大,四五岁起她就跟着姥姥做小兔子、小燕子等一些造型,小时候物资匮乏,没有什么特殊的玩具,就做面塑用来当做玩具,姥姥或妈妈总能做出更漂亮生动的形象。这些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影响了她后来的面塑创作。在姥姥的身边日日熏陶,王晓燕对这些漂亮的、象征意义大于饮食意义的面食更多一些感受,也更深一些了解,做出来的小动物也格外多一些灵动之气。
王晓燕是“60”后,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一职做老师,教财会专业。1996年,她又自学通过考试,拿下了律师执业资格证书。2013年,学校开设手工课,心灵手巧的她被发掘出来,成为手工课老师。
心灵手巧的王晓燕,早些年,“玩”的东西很多,她会用碎布做可爱的大象、布偶,也能剪出细致的剪纸,会编结精巧的中国结……之前接触过很多东西,每样都会点,但每过一两年,熟悉了之后,“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见异思迁”的王晓燕就会换一种东西“玩”。“大概是2008年前后,我第一次了解到,面塑成为了一项非遗,很受重视,小时候经常接触的东西,如今这么受重视,我觉得很神奇,我开始把之前的那些都抛弃了,一门心思正儿八经的研究面塑,包括也去过很多地方交流学习。”王晓燕介绍道。
将沉甸甸文化捏进柔软细腻的面团
再捡起面塑的王晓燕已经从孩子变成妈妈,对面食理解更为深刻的她为了使面塑作品能够适应冷热干湿各种环境长期保存,不开裂变形,无数次试验配方,终于找到既适合人物细节刻画又便于作品长期收藏的办法。为了让作品更精妙极力拓宽知识,汲取营养,访师求教,博取众长,使自己的技艺不断提高。她给自己起艺名为:延凤。“延有延续、传承的意思,凤就是龙凤呈祥,主要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王晓燕解释道。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是大家熟悉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形象,王晓燕凭借自己的巧手捏出了“之前都是自己偷偷练习,就家里人知道,身边朋友、同事谁都不知道,有一年拿着作品去参加展会,大家都很惊讶,还能做出来这么好看的。后来拿着《金陵十二钗》去参赛,获评了第十二届山花奖,也是对我很大的鼓励吧,更加认真的对待这件事。”王晓燕娓娓道来,这套作品耗费了她10个多月的时间,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为了让人物生动,一遍遍专门研究《红楼梦》,从字里行间仔细寻找灵感,在脑子里勾勒出最能代表她们性格的图像。
王晓燕说:“要创作一个好的面塑人物形象,首先对这个人物的了解肯定是要透彻的,包括生活背景、性格、年代、职业等,这样搭配道具、服饰才能更加贴合,加上设计出的神态、动作,才能完成一个生动传神的人物。”从前期的构思、布局,再到后期的和面、调色、做胚、“穿衣”……每一步都需要精细和耐心。将沉甸甸的文化和到柔软细腻的面里,感受时间在人物衣衫的纤巧褶皱间流动。
薪火相传,让传统艺术融入百姓生活
王晓燕作品主要作品包括古装人物、京剧人物、神话人物、现代现实人物,以及体现颇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特色花饽饽等。金陵十二钗、八仙过海、唐宫夜宴、贵妃醉酒......一个个人物不过二三十公分,却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精致细腻、五官分明、灵动多姿,展现出精湛绝伦的面塑技艺。
“烟台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特别重视发挥教育的作用,应持续推动面塑进校园。”王晓燕除了学校任职教授面塑、剪纸等民间传统技艺,还开设了工作室,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到面塑。民间艺术是薪火相传的事业,起于家庭师徒传授,但不应该限于这种方式。民间艺术最好的传承就是回到民间,只有让传统艺术融入百姓生活,无论是实用还是收藏,才能使传统艺术有长足的生命力。时代飞驰中,文化传统并不应该隐退,而是应该让其再度发出耀眼光芒,保护、传承。
编审:纪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