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区朝阳街的南首东侧,耸立着一栋装饰主义风格的建筑。建筑坐东向西,两面坡铁皮屋顶,平面呈长方形,外墙为仿水刷石并设置了丰富的装饰性壁柱,品字型山墙,正立面竖向感很强。它曾是烟台第一座大跨度结构建筑,是烟台近代建筑中少有的时尚建筑。
这栋美丽的建筑是谁建的?什么时候建成的?它又经历了哪些故事?笔者经多方考证,渐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建造过程一波三折
1934年10月14日的《东海日报》报道:“昨夜傍晚,德顺兴朝阳街南首新建楼房尚未竣工,楼脊忽坍塌一部,闻内有数人。”
第二天的《东海日报》对于楼房坍塌一事发表了详尽的报道:“北大街德顺兴商号,朝阳街南首路东,建筑新式楼房数十间,于前日午后五点,正在木瓦工止工时因被雨浸润,将该楼临街南北平台完全坍下,工人压有数名,兹闻该楼系该商股东方面所建,大致工程强半完成,因前日降雨终日,而发生此意外惨剧。”
坍塌事故发生时,适逢当时的烟台特区专员张奎文经过,他即安排保安队长带人冒雨拆掘坍塌的砖石,结果有三名莱阳籍砖瓦工和一名德顺兴学徒工被压毙,另有一名工人被扎伤一腿一臂,死伤者皆为贫苦工人。德顺兴商号遂即与死难、受伤砖瓦工家属协商抚恤安置等事宜。
德顺兴是烟台知名的造钟企业,同时拥有德顺兴洋货庄等企业。现有资料未能发现该建筑是自建或哪家营造厂承建。坍塌之时,工程已过半,坍塌和抚恤直接导致随后的建筑工程进展缓慢,直到1936年7月,《东海日报》方才刊登消息:“德顺兴商号拟在身南建立大规模影剧院一处,业经动工多日,预料工程完竣,须在9月间。”
如若是1936年9月完工,则整个建造工程持续了三年之久。它就是后来的金城电影院。
金城电影院的变迁
现今多数研究者认为,金城电影院是宝时造钟厂创始人李东山全资或者持有股份的。笔者从掌握的资料看,李东山的身份称为金城电影院物业的业主更为合适,股东则另有他人。
阿美德所著的《图说烟台(1935-1936)》中写道:“在烟台只有一座由外国人所有和经营的电影院,即金城有声电影院。它于1935年1月开张,其最初的营业场所只是在一个夜总会中。后来经过重金投入,将这一建筑改造成为可以上演现在流行电影的电影院。现在,金城有声电影院的经理是波利亚科夫(N.Poliakoff)先生,他也是金城有声电影院的投资合伙人。在此之前,他曾经在天津的福克斯电影公司担任经理助理。金城有声电影院可容纳的观众大约是300人。但他们正在计划,准备新建一个可容纳800名观众的电影院。”根据冷永超先生提供的一份1935年1月金城有声电影院的报纸广告,显示当时金城有声电影院地址位于当时的烟台一等邮政局(地址在今烟台山下邮局)身后,原月宫影院旧址,即为现在的历新路原八一礼堂处。

1935年履信路上的金城有声电影院
1934年7月20日,《十日谈》记者梁震东在《烟台走马录》中写道:“城里只有电影院一所,是映无声片的;价钱很便宜,分一角两角两种。但自前天起,这所电影院停止放映了,据广告说是因为装置有声机器的缘故。”如果梁记者所描述的是金城有声电影院,那么影院的技改时间和《图说烟台(1935-1936)》及广告上的时间就能对应起来。
《图说烟台(1935-1936)》一书的编辑时间在1935-1936年,当时的金城有声电影院确定已在履信路(今历新路)经营。1935年金城有声电影院开始筹划座位达800个的新影院,而朝阳街南首的影院场地恰可容纳800人,说明朝阳街南首的电影院正是德顺兴商号为金城有声电影院量身定做的。
资料显示,金城有声电影院至少是由仁德洋行、道孚洋行和波利亚科夫三方投资而成。仁德洋行是烟台上世纪30年代最大的洋行,经营柞蚕生丝、丝绸、花边、刺绣、发网出口,代理国外保险公司业务,拥有烟台最大和最现代化的印刷厂,出版英文版的《芝罘日报》,还代理美国福特汽车的销售,总经理是罗拔·马茂兰。道孚洋行建立于1929年,是由四位德国人合作创办的,分别是卡尔·道(Carl Dau)、冯·华敦(Joseph van Hauten)、克鲁格(A.Kreuger)、罗奇德(W.E.Lochte),在内陆设立发网和花边工厂,同时从事保险公司和航运公司代理业务。
1937年2月2日《东海日报》报道,《德顺兴建设之电影院 经金城电影院赁妥 发电问题已向省请示》,“本埠德顺兴五金行在中山街(今朝阳街)建筑之最新式电影院,现经金城电影院赁妥,定于农历年节开始映演”。这里的金城电影院即原金城有声电影院,影院方已经与德顺兴商号达成场地租赁协议。
1937年2月7日的《东海日报》刊发消息:“金城电影院定期举行开幕礼,放映名片招待来宾。金城电影院自乔迁于中山街新院址后,对于院内之整理力求合理化,现该院院内建筑及布置,均已筹备就绪,特定于本月八日下午四时举行开幕典礼,并映演名片,分发观礼券,招待各界观礼。按该院在烟台为最新式之建筑,布置均适合于卫生条件,映演之片又皆为各大著名影业公司出品,将来定能为社会人士所欢迎云。”2月8日当天,金城电影院“举行开幕典礼,计到中外参观者八百余人,五时许放映派拉蒙出品滑稽有声巨片(《戏迷传》),系陆克主演,该院光线充足,发音清晰,楼上系女招待员招待,座位可容三百余人,池座五百人”。
大名鼎鼎的设计师
烟台金城电影院的设计师为来自当时的奥匈帝国的鸿达,他是1920-1949年间著名的现代建筑倡导者,在剧场设计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建筑设计师鸿达
鸿达1889年6月22日出生于匈牙利珍珠市(Gyongyos),先后在维也纳帝国高等学校、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建筑。1914年“一战”爆发后应召入伍,他被俄国人俘虏,关押在西伯利亚的集中营。后被俄罗斯著名建筑设计师季米特里耶夫的女儿伊夫多基娅聘为家庭教师,二人相爱并于1919年结婚。1920年鸿达夫妇抵达上海,1922年在上海新康路四号创办鸿达建筑事务所,1928年与德国建筑师合作,成立鸿宝洋行(Gonda & Busch)。1969年4月1日,鸿达在美国新泽西去世。
鸿达被当时的媒体称为“上海著名建筑设计师”,他以剧场设计闻名于当时的上海设计界,他参与设计的剧场共有十五座,其中上海十二座,北京、天津、烟台各一座。他先后设计了上海新新百货大楼新声大剧院、光陆大戏院、大光明戏院、国泰戏院、北京光陆电影院等知名影院。1938年6月25日的上海《大陆报》在报道中提及鸿达为芝罘金城电影院(Capital Theater)进行了设计。
至于是谁聘请了鸿达为金城电影院设计,是业主德顺兴还是金城电影院方面,这个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挖掘。
鸿达的设计以其独创性、简洁性和内敛的装饰而广受好评。金城电影院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鸿达在影院设计中强烈的个性风格。
金城电影院更名
早期位于履信路的金城有声电影院“拥有两架德国制造的蔡斯放映机。一般情况下每天放映两场,星期天放映三场,每周放映三部不同的影片”。尽管在夏天有大量美国水兵涌入烟台,但电影院的收入却是冬季高于夏季,原因是美国海军亚洲舰队等方面组织了大量的活动,分流了观众,而冬季观众重新回归电影院。
1939年,英德两国正式宣战。两国关系的破裂,自然也影响到这家英德合资影院的日常经营,金城电影院的股东仁德洋行与道孚洋行也解除了合作关系,影院由仁德洋行独自经营。1940年3月11日,《鲁东日报》刊登了《金城电影院迁移启事》,“敬启者 本院现因房期已满 双方不再继续立约 本院决定迁移 另迁新址 一俟布置就续(绪) 立即择吉开映 以达爱护本院诸君之雅意 特此声明 金城影院 三月十日”。

1938年的金城电影院(图中右侧中部的建筑)
1940年6月10日,《鲁东日报》报道《炮艇队演奏歌曲 在中华戏院演奏献计》,文章专门在演出的地点中华戏院后增加了标注,说明中华戏院即为前金城电影院地址。可见,金城电影院是在1940年3月结束与德顺兴的租赁合同,并于当年6月前后更名为中华戏院。
1942年8月12日,《鲁东日报》刊登了一篇特写,名为《建筑富丽的中华影院 占据了映演头轮片的交椅》,文中对影院的历史和现状有较为详尽的描述,“(拿)电影院来说吧,现在由新陈代谢起而复闭、组而复改、硕果仅存的,已剩了三家——中华、华安、福禄寿,以及正拟开门、尚未上映的光陆。由这三家来看,论建筑富丽、设备完善,要首推中华了。这个影院的成立是在八九年以前,地址是在履信路,名字叫‘月宫’,经理是英人害勒斯,所放映的片子大部分是美国派拉蒙、米高梅及狐狸等公司的出品,后来由我方华人接受,乃建筑新址于新民街南首,就是现在的地址。不过名字已经改为了金城,所演的片子仍然不外以上等公司的出品。最后,市政当局为了排除英美文化的侵略,纠正民众的思想,将该院所有的英美片子一律禁映。于是在这种境途上的‘金城’不得不改变营业方针,先改名字,后改片子,这便是现在的‘中华’。该院因为资本雄厚,所以每逢遇到新来的片子,该院是把头轮献映的一把交椅占住。”这位不知名的记者所写的文章,影院成立时间、影院经理与之前的资料虽有不一致之处,但文章透露了金城更改名字一事。1940年3月,金城电影院解除租赁合作,更多的原因是来自当时反对英美文化的渗透所致。
新成立的中华影院股东依然势力雄厚,每次都在排片上稳坐头把交椅,它背后的股东为何人?是否还是李东山?这又是一个尚待解开的谜。
民国时期的烟台,电影院是高档且时尚的社交场所,人人趋之若鹜,各方势力也都将影院作为争夺民意支持的战场。1938年意大利领事馆在烟台建馆,意领馆“为与中外人士及各机关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特由本国运来精致影片数部,假本市朝阳街金城影院放映”,为此专门印制了一二三等入场券,分送给有关方面。日伪政府为粉饰太平,每逢节日会选择在金城电影院放映电影,本地居民皆可免费观影。
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影院更名为新中国电影院,上世纪90年代曾改为迪斯科舞厅,如今影院旧址成为展示厅。在近百年间,这家影院在历史的浪潮中起伏,但它与烟台人之间所产生的情愫却从未被人遗忘。(曲德顺)
感谢冷永超、魏春洋、孙健提供历史资料。
参考资料:
《东海日报》
《鲁东日报》
郑红彬:《现代主义与装饰主义——鸿达在中国近代的剧场设计》
王建波:《辉耀古今》
曲德顺、韩沂树、胡树志:《图说烟台老洋房》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