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文旅局局长在央视说的“得罗碗”是什么碗?

烟海e家 2024-03-06 23:06

  2024年2月9日(除夕),龙口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韩春梅参加CCTV4春节特别节目《传奇中国节·春节》推介龙口,在100秒的快板书中,有一句话是“虾酱片片delou碗儿”。事后要为短视频配字幕,韩局长打电话问我“delou”二字该如何写。正好我对这个词语有点研究,认为应该写作“得罗碗儿”,并认为此名称当与陀螺有关,过后细细一琢磨,写做“得螺碗儿”可能更好一点。

  

  

  陀螺是一种很古老的玩具,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多次发掘出木制和陶制陀螺。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白杨》中写道:“梜(jiā)者,镟作独乐及盏。(一个三文。)”“梜”即梜榆,榆树的一种。著名农史学家缪启愉校释曰:“‘独乐’,即‘陀螺’,小儿玩具。”这里说的是种植五年后,梜榆可上镟床,做成陀螺、小杯等。每个三文钱。

  日语中陀螺称作“唐独乐”,显见唐时亦称“独乐”。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若夫儿戏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数,如相银杏、猜糖、吹叫儿、打娇惜、千千车、轮盘儿。”“打娇惜”就是搁地上旋转、用鞭子抽打的陀螺。

  “陀螺”一名出现于明代,明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曾记载着一首民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具体玩法是:“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转,影不动也。”(黄县话把这种情况称为“僵儿油喽”。)清代亦称为“陀罗”,清僧元璟《完玉堂诗集·杂咏篇》有《鞭陀罗》一诗:“京师小儿玉瑳瑳,紫貂裹袖红棉靴。嬉戏自三五,乐莫乐兮鞭陀罗。香尘堆里牛马羊骡,鞭个走球鞭个旋螺,随风辗转呼如何。”“陀”有欹倾之义,“陂(pō)陀”指倾斜不平,如山势陂陀。“螺”则是指其形状略像海螺。而“罗”从“罒”,本义为以丝罟(gǔ,用网捕捉鱼或鸟兽)鸟。两相比较,当以“陀螺”为是。  

  清代还给陀螺叫“得罗”,一些方言里至今仍这么说。武汉有首童谣《打得罗》:“抽得罗,打得罗,一鞭抽上坡,两鞭飞过河。”在武汉话里,“得罗”还用来形容一个人一直在动不消停,这与“劳动”“运动”之类的“动”不同,有点动来动去闲不下来的意思,比如:你是莫呛个得罗样的?“得罗”写成“得螺”应该更好一点。有的地方称为“打独溜”“打的喽”,这与方言的发音有关。

  

  在黄县话里,打陀螺称为“打老老婆儿”(潍坊一带叫“打懒老婆”,意为老婆太懒,不打不转)。这可能与俗语“打出嘞老婆揉出嘞面”有关。宋代称之为“打娇惜”,则要文艺得多。小时候打“老老婆儿”,长大了打老婆,文化的渗透极细极微,在小孩子的游戏中亦可体现出来,所以要改变一种文化也要从细微处入手,“假大空”是行不通的。而你长期身处一种文化之中,对丑风恶俗习焉不察,这就得用一种外部文化做镜子来“鉴”一下,因此只有开放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杯口粗的松木割下一截,其下端削成圆锥状,这叫“刻老老婆儿”。松木软硬合适,木太硬则难刻,太软则转起来滞涩;轻重亦合适,太重转不久,太轻则发飘。“老老婆儿”刻得好不好,关键看其重心是否与尖儿在一条线上,上下是否平衡,歪歪扭扭、头重脚轻的“老老婆儿”转几下就要倒掉。

  玩法和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说的基本差不多,一截小木棍绑上绳子就是鞭子(麻绳抽几下绳头就容易散,如果有细牛皮条做的“鞭儿鞘(shāo,黄县话读作sào)儿”要好很多),将鞭绳在“老老婆儿”的腰上缠几道,找个硬而平的地方,放地上手一掣(也可凌空抛发),“老老婆儿”就转开了。

  “老老婆儿”木质的尖端摩擦力还是挺大,后来有人想法在上面钉个钉子,这样摩擦力就小多了。再后来,有人想法把轴承的钢珠嵌在上面,那就是“老老婆儿”的“天花板”了。“打老老婆儿”可以比谁转得久,不坏(huāi),这时候把“老老婆儿”抽得连蹿带跳不算本事,要抽得“僵油儿”,这样才能持久。最理想的场地是冬天河里结冰的河面,冰的摩擦系数小,“老老婆儿”转得又轻快又持久,所以有的地方给“打老老婆儿”叫“打冰猴儿”。

  除了木制的“老老婆儿”,还有人用“大金鹿”的车葫芦改造成的全金属“老老婆儿”。那家伙就像一堆步兵里钻出辆坦克,横冲直撞。近些年有人为了健身,制作了大铁“老老婆儿”,用牛皮鞭子甩开膀子抽,那“啪啪”的响声数里外可闻。

  

  过去有一种粗陶大碗,是用金砂红泥烧制而成,表面粗糙,没有上釉,褐红色,称作“砂大碗”。它口大底小,样子有点像陀螺的下半部,得名“得螺碗”。

得螺碗   作者供图

  黄县话轻声变韵,“uo”读作“ou”,“蛤螺”“耳朵”“拾掇”也作如是读。有人写作“得篓碗”“得喽碗”,这是同音代替。有人写作“得禄碗”“德禄碗”,并编造了唐太宗东征的故事,这就有点无稽了,随口胡编所谓民间故事的人是很可恶的。

  得螺碗是专用来熥菜的。过去农村没有客人来时很少单独起锅做菜,多是在蒸饽饽、烀地瓜需烧大火时,用得螺碗熥菜,这样既省工夫又省油,还省柴火。

  用得螺碗熥的菜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是熥咸菜,腌好的瓜齑、疙瘩、白菜帮儿、萝卜缨儿、秸儿白菜,还有晒干的干干油儿咸菜,滴两滴油,加点花椒、葱花,熥出来糜烂糜烂的,下饭、就着喝米汤最好不过。

  还有一种是熥海物。腌渍好的鲐鲅鱼、鲅鱼、辫儿鱼点几滴油加点葱花就好,虾头酱、虾酱、蟹酱、蛸酱还要再打上两个鸡蛋搅拌一下,大葱一蘸,配上片片吃是一绝。过去说“三亩地,一头驴,吃儿片片就儿鱼”,又说“臭鱼烂虾,吃饭嘞冤家”,指的都是这个。

  最馋人的还是熥肉。扣肉是用得螺碗熥的,但那只有吃席时才能吃到。偶尔赶集割点五花肉(老黄县的扣肉必须用猪下巴颏儿才正宗,老辈儿没有用五花肉做扣肉的),搁点花椒大料,加点葱花酱油,熥出来的肥肉入口即化,瘦肉却不柴,最是解馋过瘾。过年的时候如果能买到一套半套下货,煮出肴来挂在后夹道里,做干粮的时候切一得螺碗猪头肉,放点葱姜酱油熥一熥,比刚煮出的鲜肴还好吃。

  据说得螺碗能最好地保留所熥食材的原汁原味,同样的东西用瓷碗熥出来就不一样味儿。我对此表示怀疑。得螺碗土气又不够结实耐用,价格要比瓷碗便宜得多,我想这才是主要原因吧。食物与食器要相配,当时人们熥吃的咸菜、虾酱之类粗粝的食物,用粗碴的得螺碗正合适。要是精致的小炒盛儿得螺碗里,就有点不像样了。现在生活改善了,得螺碗也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有在农家饭等走怀旧路线的饭店里才可偶尔一见。

  得螺碗的口儿敞歪着,显得不太规整,黄县人形容那些走没走样、坐没坐相,破衣褴褛者会说:“看你跟个得螺碗儿样儿嘞,趔儿斜儿嘞。”牵牛花的花朵口大蒂小,黄县话称之为“得螺碗儿花”。(王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