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塂有座百年学堂,屋顶拖石碾毫发无伤

烟海e家 2024-03-02 00:00

  在莱山区盛泉管委辖区的南塂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完整的百年四合院。这座四合院坐落在村子北街,由于解放前长期用作学堂,所以被村民称为“民国学堂”。

  历时百余年的建筑精品

  四合院坐北朝南,一座正房、倒座各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带垂花门的两进四合院。

  倒座的东山墙上方镶嵌着一块“紫气东来”的砖雕,大门位于五间倒座的东侧第二间,两扇红漆大门上有门簪雕刻图案。大门门枕处各有一个下方上圆的抱鼓石。

  经过二道门就进入内院,内院的东西各有三间出厦厢房,厢房中间为门,两侧为窗。

 “民国学堂”旧址 

  各个建筑物均为砖石结构,墙体腰线以下为三排青色花岗岩方块石,石块之间接缝严密,是用俗称“麻线缝”灰扎的缝。块石上面是三行青砖腰线,腰线以上墙面抹灰。

  正房、倒座为大五檩木屋架,立柱方椽。屋面前后两坡覆以灰色仰合(阴阳)瓦。这种瓦屋面,民间俗称“保垅”大瓦房,是在屋顶草泥涂覆面上先铺一层仰瓦即“阴瓦”,再在仰瓦边沿压茬扣上合瓦即“阳瓦”,形成整齐规则的“垅”与“沟”,便于排水和保温。

  盖房子是件大事,因此有“稀饭溜肠子,攒钱盖房子”的俗语,这种“保垅”大瓦房在清末民初只有富裕人家才盖得起。

  整座四合院建筑布局讲究,雕刻艺术丰富,施工工艺细致,质量牢固,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传统四合院建筑精品。

  “石碾压屋顶”的故事

  关于这套四合院,民间一直流传着“石碾压屋顶”的故事。

  相传清朝末年,本村人杨鸿遇(字子宾)长年在外地做生意,做买卖发达以后就想回老家盖个四合院。正赶上其儿子杨广模也快到娶亲的年龄,他便请外地的瓦工、木工着手建设。

  由于选料精细,工匠们干活也认真仔细,建房子的工期就长了,超过了一般房屋用时的两倍以上。

  到房屋“竖大梁”时候,在外做生意的杨鸿遇回到了老家,看到快竣工的房屋,很高兴。

  当屋顶的瓦全部铺好后,老掌尺想在东家面前露一手,就在屋顶上让人搬来一个带棱的石碾,在屋面瓦上拖来拖去,几个来回下来,屋面瓦竟完好无损,下面看热闹的人齐声叫好。

  东家一看,房屋的质量这么好,就又多给了每个瓦工一笔赏钱。

  杨鸿遇致富不忘乡梓,后来他将这套房产主动拿出来办学堂,他的捐资助学义举受到社会上的普遍尊重,地方史志中也有他乐善好施的记载。

  曾为新式学堂,也是革命者的摇篮

  清末民初,这座四合院曾是初家镇最早的两所新式学堂之一。莱山早期的同盟会会员杨世瑞就在这个四合院办过新式学堂,同时将此处作为秘密发展同盟会员的地点。

  杨世瑞,字辑五,南塂村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朝廷废止科举,改设新学以后,他外出求学,接受新式教育,受新文化思想影响,逐渐产生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1906年被同盟会领袖、本镇人邹秉绶介绍,加入同盟会。

  他回到家乡,积极开展推翻满清的活动,当时革命党人推动剪除发辫,可是当地农民思想保守,剪辫运动开展不力,杨世瑞就想从身边的亲人开始推动。一次他父亲入城办事,杨世瑞装做不认识其父,从后面抓住父亲的辫子,一剪剪掉。其父回头认出是儿子时,为时已晚,只好大骂一顿,悻悻而回。从此本村的剪辫运动顺利开展。

  1933年,中共地下党员王钧显、杨厚甫、林大海开始进入初家镇开展革命活动,王钧显就来到南塂,他在此处院落以教学为掩护,秘密宣传和发展党员。本村学生杨涤生受其影响走上革命道路,杨涤生解放后曾做过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后期的1944年春,进步教师、南塂村人杨家齐和杨晋升又在这里创办了初家镇最早的解放区小学“八路学校”。

  解放后这座四合院继续作为“南塂完小”的教室使用。1969年,“南塂完小”升格为“南塂联中”,在四合院基础上扩建了校舍,这里辟为教师办公、生活和学生阅览室使用。

  斗转星移,如今,这座与教育结缘百年的民国学堂,又将如何洗尽铅华重换新颜呢? (杨波 杨杰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