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位于胶东半岛,依山面海,气候宜人,丰富的自然资源、漫长的海岸线、优良的海港、发达的水陆交通,为罐头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初期,烟台第一家罐头企业利丰罐头公司应运而生,此后成立的烟台东亚罐头公司一度是规模最大、出口罐头产品最多、红极一时的罐头制造企业。
20世纪初,在烟台率先成立的利丰罐头公司带动下,一大批罐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14年,烟台商人杨子元作为发起人,募集资金2万元,在当时的福山县烟台大街发起成立了东亚罐头公司,在当时的荣城县俚岛大街设分店,并于1916年10月在当时的农商部注册备案。1917年5月23日,农商部总长谷钟秀、工商司长严智怡为其颁发农商执照。

当时的农商部颁发给东亚罐头公司的农商执照
东亚罐头公司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开始生产时大部分依靠手工,正式工人不超过十五人,有时季节性招用临时工,最多时不过百人。东亚罐头公司初期生产设备非常简陋,扣缝、冲压用脚蹬,封底、封口用手工,杀菌靠烧锅加热消杀,产品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生产的罐头罐型不标准,外型也不美观。为了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东亚罐头公司与德丰罐头公司率先从日本引进了封口机和扣焊、切断、冲床、卷边等半自动机械设备,又新增添了锅炉、杀菌设备等,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日产罐头由几百罐猛增到两三千罐,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东亚罐头公司规模迅速扩张,产品种类逐渐增多,产品销路大开,注册商标为篆书写的“寿”字牌罐头,先后在东三省和上海、广东打开销路。当时的东亚罐头以水果类为主,有甘露樱桃、鲜制银杏、蜜桃、甜瓜、李子、苹果、葡萄、洋梨、柿子、甜梨、莱阳梨、海棠等;第二大种类是鱼虾类,有五香熏鱼、油渍黄花鱼、加吉鱼、鲮鱼、炸咸黄花、红烧干贝、红烧海蛎、清蒸对虾、油渍虾黄等;第三大类是肉类,有红烧牛肉、咖喱牛肉、桔汁牛肉、咖喱鸡肉、冬菇鸡肉等;第四大类是果酱类,有莱阳梨酱、杨梅甜酱、李子酱、樱桃酱、苹果酱、杨梅葡萄酱、杨梅樱桃酱、大罐梨酱;此外还有杂品类,有莱阳梨膏、山楂糕、甜酱肉丁、什锦酱菜、五膏鱼子等。1923年出版的《烟台要览》记载:“烟台此类工业,亦有东亚、东海、精美、利丰各公司,皆在东马路或西马路围子外南洪街等处……销行以长春、哈尔滨、厦门等处居多,估价合洋四五万元,工场房屋十五间一一统计全年出产亦一万打以上……”

东亚罐头公司的商标
当时,政府曾经采取了一些措施规范民族工业发展,东亚罐头公司在重新注册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于是,1928年1月,杨子元作为发起人重新制定了《认股书》,规定东亚罐头公司所营业务为专门制造各种罐头,本店设在烟台广仁路,不再外设支店,公司的股份总数为30股,每股大洋100元,共计3000元股本已经全部缴清,规定17名股东在发起人之列,并无异样待遇。东亚罐头公司制定了《股东名册》《公司调查报告书》,确认了公司注册资本的真实、有效性,杨子元还制定《营业概算书》,列举了东亚罐头公司1927年年收入6500元,支出3990元,获利2510元,东亚罐头公司的股东、企业均获利不菲。
在东亚罐头公司的带动下,烟台的罐头工业迎来了发展高潮,据《烟台概览》记载:“我国工业向落人后,自行发明创造者,更为凤毛麟角,半多袭法外洋,亦为仿制,惟纵观华北斯业,虽已有十余厂,而以烟埠发轫最早,于民国四年即有东亚等开厂,接踵而起的有东海、精美、协泰昌、福兴公、振东、德丰等厂,但多资本轻微,制货不精,销路不畅,乃如昙花一现。现只有东亚、德丰、福兴公三厂,其中东亚历史悠久,规模最大,业务颇旺,产品除销国内以南洋占最多数。”

东亚罐头公司的商标
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东亚罐头公司与其它罐头公司一样,经历了不规范却快速发展的时期,尽管东亚罐头公司生产的罐头销往东北一带,但资术家为了赚钱有时也不择手段,东亚罐头公司曾经冒充汕头产的“总统”牌罐头,“贴牌”在广州推销,牟取暴利。东亚罐头公司的工人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获得的报酬却很低,学徒工三年共100吊钱薪酬,出徒后每月15吊钱薪酬,工人们拼死拼活地干,还难以养家糊口。虽然东亚罐头公司在当时可谓红极一时,但是企业在社会上的口碑并不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东北的罐头销路中断,精美、协泰昌等厂相继倒闭,其它厂也纷纷另寻销路。东亚罐头公司依靠在上海、广州、东南亚的销路,勉强支撑局面。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犯我国,各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东亚罐头公司与福兴公等罐头公司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不得不相继停产、关门,走向了破产清算的境地。风光无限的东亚罐头公司从此消失于江湖。(张伟)
参考资料: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烟台东亚罐头公司》
高仁恒 孙炜《烟台罐头工业创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