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老烟台人是怎样过年的

烟海e家 2024-02-23 22:56

  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叫法,以前都叫年,老烟台人是如何过年的呢?

  据1923年出版的《烟台要览》记载:“……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日,过大年……烟台商号除夕之晚接财神,初二晚送神。均放鞭炮彻夜不休”。1937年出版的《烟台概览》记载:“除日(即除夕),商民贴春联,易桃符黄纸彩挂于门。供祖先,陈祀仪,家庭大小,团聚称觞。”这些记载概要地记述了老烟台人过春节的习俗。笔者据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烟台人过年的情景。

旧时过年包饺子

 

  商家接了财神送财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烟台街只要是做买卖的商家,无论店铺大小,除夕夜都要接财神,这是祖辈传下的规矩。

  先说大饭店接财神的规矩。在除夕子时十二点整,由掌柜的主持,账房先生、堂头、灶头、学徒等伙计都集中到大堂里,举行迎接财神爷的仪式。大堂正北面挂着财神的画像,设有供桌,摆放上供品。烟台商家大多供的是文财神比干,也有供奉范蠡和赵公明的,武财神定是关公。由掌柜的首先上香,并带领众人向财神爷磕头,然后便开始一起欢天喜地吃年夜饭。

  接了财神送来了财,还要把财神送回天上去,初二晚上就是送财神爷回天的时候。掌柜的要和大伙儿再次集合在一起祭祀财神。要焚香烛、放鞭炮,将白酒倒在酒杯中,将酒点燃,以供财神。待酒燃尽,便将财神像从正堂上揭下,请到当院,将松柏枝、芝麻秸铺在地上,上加黄钱、元宝,同财神像一并焚烧,送财神回天宫去,就等着今年发大财了。

  再说烟台街上药店过除夕夜的规矩。除夕晚上,经理把坐堂的大夫、账房、制药的师傅、拉药匣子的、制药工人、学徒的、打杂的伙计都请到药店喝酒吃席。喝酒吃饭前,要拜财神,但他们拜的是药神,神位上是神农氏的画像。敬香磕头礼毕后,都要回到药店前堂自己的岗位上,此时坐堂先生开药方,抓药的从药匣子里用戥子称药,边称边喊出声:“大力子、百合、大吉(大蓟)、千金”等中药名,每喊一味药名,大家都要应一声“有”。账房先生便把算盘打得啪啪响。药抓好后,混合包在一起,放到神农氏画像前,寓意新的一年药到病除,大吉大利,日进千金。

  烟台街最有名的瑞蚨祥绸缎庄,大门挂上五色彩绸和彩灯,除夕夜接财神别有特色。从经理到学徒除夕晚上一律穿好新衣,首先接财神、供财神。财神的供桌上摆有两条活鲤鱼、两个小金元宝、两个大银元宝、两封铜元、两串铜钱,还有面做的两只刺猬和供菜。先由经理开始,接着副经理和各柜头众店员依次跪拜,完毕后开始团拜:大家围成圆圈,由司仪主持,依次给经理、副经理、柜头等拜年。这时,经理等要给学徒的店员压岁钱。有一年生意特别好,经理给每个学徒发一块现大洋压岁钱,他们高兴得几天合不拢嘴。最后将饭桌摆于营业大厅,大家按序入座开席。

旧时春节吃团圆饭

  经理这天允许学徒的店员喝酒,平时是不允许喝的。这时,好酒好菜一起端上桌,大家乐开怀。每年必备的菜:第一道菜是生拌凉菜,意为“生财有道”;第二道菜是韭菜,意为“久而有财”;后又吃鱼,意为“年年有余”;还吃豆腐,意为“人人有福”;再吃年糕,意为“年年高升”;最后吃饺子,意为“全家团圆,大气生财”。店员们放假五天,早晨到烟台山上看日出,晚上去丹桂戏院听戏。

  当时店员们的俗话是:“过了初五是初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正月初六早晨开门营业,又开始了忙忙碌碌的一年。

  

  那时的年货价格几何

  

  昔日烟台街的人们,一进腊月门,忙年的气氛就有了。春节前商家年货便大量上市了,顺泰街、朝阳街、北大街、儒林街、桃花街、面市街、估衣街等,“五步一昌,十步一祥”,商家林立,真是繁华。那时老烟台人有个风俗,每年筷子和碗碟都要添新的,图的是家能添丁进口,年年都能吃饱饭、吃好饭。

  过年烟台街赶大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城里逢阴历三、八日赶集,是烟台最大的集市。到了阴历腊月二十三和腊月二十八的大集时,整个所城里东、西、南、北门大街上,卖年货摆摊的小贩一个挨着一个,全都延至四门以外,许多大商家也上集摆摊卖货。东门外往东直接到三马路是鱼市和猪肉市。老烟台人卖猪肉当时有特色,不是用钩子挂起来卖,而是用一块木板,盖在一个大木桶上,再把肉摆在木板上卖。这样的摊位摆出很长。南门外几乎全是卖鸡和鸭的。西门外的摊位是木器和瓷器,还有春联、年画、香纸、鞭炮、灶马和财神像。北门外延至丹桂舞台,有数百米长,摊位都是卖衣服和杂货类。

  置办年货的人们从四邻八乡赶来,甚至牟平和福山的老百姓来卖农产品和买年货的都络绎不绝,集市比往日格外拥挤,“借光”让道的喊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嘈杂一片,人声鼎沸,大家各自挑选着需要的物品。

  据史料记载,那时过春节,猪肉的价钱是每500克一角五分,最高价格二角二分。猪头、猪蹄每500克一角三分。黄花鱼每500克七分,花生油每500克一角七分,面粉每袋(23公斤)三元二角。粉条每500克一角六分,爆竹一盘(102个)四角钱。春联书法特别讲究的每副二角二分。韭菜(青)每500克五角、韭菜黄每500克一角五分,大白菜每500克铜元三十五文,萝卜每500克铜元二枚(二十文)。春节时的价格比平时要高些。据《烟台概览》记载,1931年烟台工人的工资是:“苦力每日铜元三百枚。女工每月银六七元。农夫年收入是三百五十吊。”那时三百二十至三百六十枚铜元兑换一银元。可以说,在1938年日本鬼子侵占烟台前,烟台的普通人家通常省吃俭用,每逢春节都能置办点年货,全家老少会过个欢欢乐乐的团圆年。

  

  老书法家写春联引路人临摹

  

  除夕到大年初一,是年味最醇厚最浓烈的一天。除夕清早起来,家家都要用大米或大黄米煮干饭,也叫“捞陈饭”,要作为供品给祖先上贡用,有家有余粮的寓意。

  窗棂早已刷洗干净,换上了新的封窗纸。许多家中的女人尤其是大闺女小媳妇把早已剪好的窗花贴到窗上。

  门上贴春联也是过春节的大事。因当时没有书法印刷品,春联都是书法好的读书人一笔一划写出的。几乎所有店铺或集摊上的春联,都是提前交订金订写的。也有当场卖字的人书写的春联,按副收钱。写春联的人都有书法功底,价钱不一样,有的一角五分一副,有的二角多。书写的内容有“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青松翠柏送寒去,百春红梅迎春来”“积善门中生贵子,读书堂内出贤人”“欲高门第须积善,要好儿孙多读书”“春满大地生百福,喜迎门庭纳千祥”等,对联都十分工整,书法都是美品。

写对联

  也有不少是读书人自己创作的。老烟台书法家张桐人写过一副春联“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贴在自家大门上,引得许多读书人驻足围在门前观看,有的把字用刀刻下拿回去临摹,成为趣谈。

  还有商家店门的春联是请人来写的。据说福顺德钱庄曾请天津书法家华世奎写了一副春联“生意如春前茂草,财源似雨后鲜花”,花了一两金子。

  有的穷人没多余的钱买春联,就买张大红纸请会写字的小学生写上两个大“福”字贴在大门上,有了过年的喜乐气氛,心里也十分快乐。

  这天还要把腊月蒸好的“神虫”(也叫“圣虫”)放到装米面的缸里和存粮食的囤里,保佑家中米面满缸粮满仓,来年有饱饭吃。那时的人都饿怕了。

  许多人家除夕这一天下午,家中挂“影”,也就是挂起家谱,以祭祖先、拜祖宗。

  家谱祖宗都安排得当后,当家的男人便领子孙去祖坟烧纸、放鞭炮,请祖先回家过年,祭拜仪式十分庄重。

  夜幕降临,门外挂起灯笼。那时的商家大都有电灯或蜡烛,百姓家就是点个煤油灯、豆油灯也要多添点油,灯芯调大,整夜不熄灯。灯火要通明,为的是日子要过得红火。

  那年月有句谚语:“有钱没钱,割肉包饺子过年。”无论穷家富家,大年三十晚上的饺子是一定要吃的。还有个习俗是自除夕用锅煮好饺子后,不能空着锅,要放上食物“压锅”。多数人家放块年糕和豆腐,要放到正月初三,意为全家有福,年年登高,有好饭吃。(姜振友)

  

  本文参考资料:

  《烟台要览》1923年版

  《烟台概览》1937年元月版

  《烟台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烟台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

  《烟台旧事》之曲拯民回忆录

  《东海日报》1931年至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