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的奇迹
到胶东解放区,李普最容易接触到的往往是物价和经济问题。胶东解放区,因措施得力、物价稳定,被社会各界推崇备至。如,烟台1945年9月份的平均价格和1946年3月份的平均价格相比,各种主要生活必需品,涨跌幅只是百分之几。同时期的青岛,主要生活用品,有的却上涨了十几倍。
在胶东解放区,物价非常便宜,一元和五角的钞票都可以派上用场。这对于一个在重庆和北平(今北京)等大城市工作过,已经习惯了高物价的人来说,这物价便宜得有点不可思议、有点像奇迹,“就是一个大新闻”。
4月下旬,李普从胶东的石岛到文登县城,途中在一个小镇上吃了一顿晚饭,有鸡有肉,可谓丰富,最后一结账,才花了十五块钱。如此价格低廉而又丰盛的晚餐,让李普百思不得其解,“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采访刘邓大军时的李普(右一)
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惊叹胶东根据地物价奇迹的同时,李普也成了新闻人物,他向胶东人民展示了另一个世界。他身上的领带、衬衣、礼帽和皮鞋等,每一件的价钱,“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于天文数字”。在威海,有一天,一位老先生跑来找李普,说他从当地的《新闻日报》上看到有一种叫作法币的“怪物货币”,听说李普身上有,就特意跑来“见识见识”。
胶东根据地的物价,和北平、重庆、上海等大城市比相差太远,究其原因,李普认为,在于胶东根据地经济的发展,物资生产丰富,再加上减租减息等政府对市场物价的稳定措施,导致物价如此便宜。
“臭皮匠”成“化学家”
李普了解到,因连年战争与敌人封锁,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医疗药品供应极端困难,连起码的药棉、绷带、酒精都没有。为此,胶东军区决定尽最大努力自己制药以保证药品的供应。1944年春天,新华制药厂成立。
制药厂的位置在莱阳和烟台之间的一个乡村。如此工厂,竟然藏身在农村中,李普想都想不到,不免大吃一惊。然而更让李普吃惊的是,这个制药厂的领导,竟然是两个之前一点也不懂医药的高小毕业生,一个22岁,是制药部的董永芳主任;一个28岁,是刘浪厂长。
一开始他们参加八路军的时候,因为念过高小,就叫他们做药剂人员。当时上级只给钱,买药要自己管。怕买到假药,董永芳他们就想学着自己动手化验。董永芳是在朝鲜念的书,稍微懂一点日文。有一回,他从战利品中找到了几本日文的药学书,就此开始学习起来。他们每制成一种新药品,董永芳总要亲自一再地化验和检查,甚至不惜拿自己做试验品。有一次,他检查泻药,自己吃了,果然导致腹泻,于是,再吃止泻药。除此之外,他们还向部队中的一位女大学生医生求教学习。董永芳为钻研化学,经常深夜不睡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多的时间,董永芳创新制出了单那尔平、硝酸银、碘化钾、硝酸银棒、阿拉伯树粉等药品。制造单那尔平的原料之一是鸡蛋黄,他研究后发现,如果用豆汁代替,可以节省原料成本三分之一。就这样,董永芳、刘浪等原本只有高小学历的“臭皮匠”,迅速成长为无所不能的“化学家”。1945年,董永芳被八路军胶东军区卫生部授予“制药英雄”称号。
新华制药厂刚成立时只做草药,在刘、董等人努力下,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利用盐滩的卤水和纯碱制成碳酸镁,用石灰和纯碱做出烧碱水,将棉花、纱布脱脂消毒后制成药棉和绷带,用烧碱和油脂制成肥皂……就这样,一年半后,愣是把一个刚成立时仅有3间房子的制药厂,一年半后,发展成为有254间房子的大厂子。制药厂成立前,胶东解放区部队缺医少药;制药厂成立一年半后,不仅能完全解决胶东解放区部队所需药品,还向社会零售部分药品。
老秀才入党
到胶东根据地采访时,李普得知这里有一位67岁入党的老秀才梁宗翰。李普十分好奇,就专程去采访了这位梁老先生。
老先生是秀才出身,曾任胶东参议会的副议长,是一个热心于社会活动、有新思想的人。他参加过辛亥革命,鼓励学生当学生军;民国时期,他身体力行,率先剪掉了大辫子;他早年在文登中学当过教员,曾率领学生拆庙反迷信;在文登又办过农科学校,从选种、积肥到改良土质,积极向农民宣传科技知识。梁老为人热情奔放,“大声说话,大声笑,语尾拖得很长”,“他像一般老秀才先生拖长了声音摇头晃脑,笑起来哈哈哈停不住,最终把眼泪都打出来,然后抬起宽边眼镜擦下眼泪,又继续拼命的哈哈下去”。
在六十七岁时,梁宗翰光荣入党。李普问他为何如此高龄还要入党,梁宗翰笑着说“共产党,为人民大众,是好的,我就想,老了,快死了,死了还是个非共产党人,死不瞑目。死于革命,比死在床上,死在儿女身边好的多……”
梁老先生的工作,平时主要做抗战宣传工作。有时为了宣传,他要黑夜里从鬼子岗楼底下偷偷走进村子进户宣传。
就这样,这个村宣传一阵,向人家说道理,说军队与民主政府的情形,再到别的村子。经过岗楼,难免要吓出一身汗。每到这时,老先生总要自己拍拍胸,心里说:怕什么!
这么大年纪还冒着这么大的危险,有些乡童很是不解,就对梁老先生说:“老先生,这么老了,还做这工作。”这时梁老先生把眼睛一瞪说:“你的话要改一改,国家没有老年人一份?你应该说:老先生都去,我更该去!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我!怕?怕什么?怕,就不用干了?”
宾馆里的虱子
从莱阳到烟台后,李普被安排住宿在烟台市政府中西合璧的洋房宾馆里。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李普觉得浑身发痒,扯开背心一看,“原来是一个大虱子,正在悠然自得地爬着哩”。作为知名记者,李普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但在政府的洋房宾馆里遇到虱子,这还是头一次。
李普百思不得其解,询问烟台市政府的勤务人员后,才知道烟台作为解放区政府,“上层和下层的人都可能成为市长的座上宾,到这座洋房子里面来住一住”。平时进进出出这政府宾馆的可谓三教九流,既有商人和士绅,也有农民和士兵,甚至还有小学生。这虱子,很可能是乡下来的客人带来的。
一只虱子,折射出烟台政府的新貌和对待人民的态度,李普对此感慨不已。(刘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