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祭祖须吃三样食物
地处芝罘岛的大疃村(过去叫芝罘村),饮食、祭祀等过年习俗和胶东其它地方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腊月三十早晨,大疃人一般要吃面食莲子,也有的户再加上大米饭。
早饭后,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宗谱,并安放祖先神主牌位和祭器、祭品。
中午吃干饭,即米饭,称“隔年饭”,并用大白菜、萝卜、粉条、豆腐、劳子鱼干加猪肉做一锅菜,称“隔年菜”,意味着年年有饭吃、有钱花。还要挑水满缸,谓之“钱满年余”。
午饭后贴对联和年画。过去有个习俗,贴上对联后,讨债的就不能登门了,所以有的户上午就贴对联。
三十下午,各姓的祠堂就开了门,管事的将祠堂打扫干净,摆放好供器、供品。当年家中有人去世的,这时拿着香和纸,到祠堂来“上宗”,他要跪着将逝者的有关情况报告给管事的,由管事的写到宗谱上;晚饭前,男主人领着儿孙到祖坟上“请”祖先回家过年,俗称“请神”。
晚饭吃肉饺子,这顿饺子叫“长久有余财”,里面要有海肠子、韭菜、肉、鱼、白菜5种材料。过去肉贵,富户家的饺子放的肉多,能抟成丸,一般人家则成不了肉丸;冬天韭菜少,有的人家仅用几根点缀点缀而已。入夜,点灯烧香,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谓之“守岁”,有的户彻夜不眠。
初一凌晨两点多钟,人们早早地就起床祭祖,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新鞋新袜子。
祭祖不能空口,必须吃猪心、火鳓鱼和发面饼。这三种食物都有寓意:吃猪心意味着阖家一心,吃火鳓鱼意味着阖家同乐,吃发面饼意味着阖家团圆。
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问好,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接着摆好供品,然后烧纸,谓之“发纸”,全家依次跪下磕头,祭祖先,迎财神,再燃放鞭炮。自家祭祖结束后,成年男子要到祠堂祭祖。祭祖之后,才能吃早饭。
早饭仍然是饺子,一般是菜饺子,意味着发财。饺子出锅后,第一碗要敬祖宗,而且不能全吃完,要剩几个,以示“年年有余”。水饺中包有硬币、大枣、花生等。小孩吃到硬币,长辈除了祝他长大会发财外,还给赏钱;吃到大枣,也祝他早早发财;吃到花生,就祝他长命百岁。
饭后,晚辈成群结队地到同族长辈家拜年。过去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礼,平辈或邻里相互拱手,互道“恭喜发财”。
晚饭称“团圆饭”,大户人家“四大碗六大盘,鸡鸭鱼肉样样全”,穷人家较之平时也丰盛得多。全家人围桌而坐,饮酒叙谈,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欢乐。
祠堂祭祖外村人好不辛苦
初二早晨吃发糕和大枣饽饽。下午要送神,即把供品撤下,把宗谱收起来,同时把大年三十从祖坟“请”回家过年的各位祖宗都重新“送”回去。现在,只有老人们还固守这一传统风俗。
大疃村的祭祖很有特色。上世纪50年代前,村里的十二大姓都建有祠堂,多由各姓的有钱人捐款维持它的日常开销,当时称捐款为“人丁银”。祠堂每年由各支轮流管理。
初一早晨两三点钟,管事的就来到祠堂,将供品对称地摆到香案上。供品主要是三牲和大枣饽饽、水果等。
三牲即猪、鸡、鱼,代表走兽、飞禽、鳞甲类,全是生的。猪是整的,全身被刮得精光,只在额头留一撮毛,猪头要睁眼张嘴;大公鸡去净鸡毛和内脏,两只翅膀不能耷拉,而要交叉地别起来,双腿也要处理得恰到好处,总之要有雄鸡的英武之姿;鱼要用加吉鱼或火鳓鱼等带麟的。三牲全部面朝南,猪在中间,公鸡在东侧,鱼在西侧。
大枣饽饽一边一摞,每摞5个。那饽饽也大得出奇,每个要用一升面,近30斤重。蒸的时候,先蒸一个2斤面左右的,蒸熟后出锅凉透,再在饽饽外面敷上面,再上锅蒸,如此往复4次。最后一次,铁锅要加好几个垫,一锅只能蒸一个。

还没布置停当,各家族中的成年男子已纷纷来到祠堂,有的人在大连等地做买卖,节前也务必赶回来祭祖。
也有的是外村人,如,夏姓从所城里、西口村、夏家卧龙村迁来,徐姓从西口村迁来,安姓从蓁山屯村、小沙埠村、孙家庄村、大东夼村迁来。蓁山屯村安氏自清朝康熙年间即从大疃村迁出,到民国时已发展成大家族,自己也有谱书,但大疃村安氏想方设法阻止他们探知康熙以前先祖的情况,致使他们不能在安居之地挂宗祭祖,因此,他们不得不在每年大年初一凌晨不到一点时,就得动身往大疃村赶,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地,赶来祭祖。
外村来祭祖的人若是来早了,只能先在祠堂院子里挨冻等候,而来晚了,要受到族长训斥,甚至要罚跪在扁担上,等一炷香燃完了才可以起身。
等人基本上到齐了,管事的这才打发人,打着灯笼去请族长。因为族长是有身份的,即使早就收拾停当了,也要安坐在家中,只等人来请。
族长来后,族人都按辈分站好,辈分大的人在祠堂内,辈分居中的人在院子里,辈分小的人只能在大街上。随后,在族长的指挥下,众人向老祖宗三叩头、焚香、烧纸。祭祖仪式结束后,族人们才离开祠堂回家。
抗战爆发后,各家族条件大不如前,猪头代替了整猪,饽饽也小得多了,只有二三斤重。上世纪50年代后,祭祖被认为是迷信活动,祭祖活动逐步停止,后来各姓祠堂也作为公产收归村里。
正月十三比春节还要隆重
渔民要出海,自然希望神佑平安。每年春节,大疃村的渔民在家中贴完对联,还要到船上贴。船上的大桅上贴着“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上贴着“二将军百里相助”,船舱贴着“顺风相送”,后甲板上贴着“五湖四海行千里”。
海神娘娘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十三(当地渔民祭祀的海神娘娘并非妈祖),每逢这天,渔民便到阳主庙或海边鸣放鞭炮,供奉饺子,烧香烧纸,祈福消灾。
在过去,渔家过正月十三比春节还热闹和隆重。上世纪90年代初,新阳主庙落成后,每年正月十三这天,大疃村委都组织祭祀海神娘娘和阳主活动。
这天一早,在西海养殖大坝上就摆上了猪头、大枣饽饽、水果等供品以及礼花、鞭炮、香纸等祭品。到了上午9点,鞭炮齐鸣,震耳欲聋,礼花五彩缤纷,人们纷纷跪下磕头,祈求家人幸福安康,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海上平安。
仪式结束后,供品被抬上小船,由小船运到深海处入海,小船一边走,一边放鞭。海边的活动结束后,村民们又来到阳主庙焚香、烧纸、放鞭炮,祭祀阳主。
这天,不管有什么事,凡是从事海上生产的人一定会抽出身来,拿着上等香和纸,来海边和阳主庙参加祭祀仪式,东口村、西口村的渔民也会来,至于来看热闹的人,每每总有上千人。(彭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