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过年,大年三十晚上当然是吃饺子。可1968年的那个大年三十,我们家吃的是“忆苦饭”。
那年,腊月二十九那天,村里开大会,说是上级要求大家“忆苦思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大年三十晚上一律不准吃饺子,都要吃忆苦饭,村里还要检查,发现有不听话的,一定严肃处理。听到这个消息,父母脸上挂满了愁容。
当时的生活虽然比较困难,但大年三十晚上的饺子是一定要吃的。过年嘛,总要应个景儿,饺子象征着元宝,吃了三十的饺子,寓意着来年招财进宝,虽然人人明知不可能,但这个口彩一定要讨。再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请神”回家过年,必须用饺子上供,否则是犯大忌的。可要是不听上级的话,冒险包了饺子,一旦被发现,轻则扣工分,重则挨批斗,这着实难坏了我老实巴交的父母。

对于还是小毛孩子的我来说,一听说大年三十不让吃饺子,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这个年还能有什么盼头啊!那天晚上,我半夜起夜时,迷迷糊糊地听到躺在身旁的父母在被窝里嘀咕着什么,不时伴随着轻微的叹息声。
第二天吃过午饭,母亲把我们弟兄三个叫到跟前,表情严厉地说:“今天晚上我们吃饺子,你们谁也不准对外人说,否则我撕烂他的嘴!还不给他饺子吃!听见没有?”
一听说有饺子吃,我们忙不迭地答应:“听见了。”
母亲打发我们在门口望风,她和父亲在家包饺子。一会儿,饺子煮好了,父母叫我们回家吃,哥哥刚要关上院门,却被父亲阻止了。原来,为了便于检查,大队规定:晚饭时分,各家都不准关院门。
进到屋里,看到饭桌上放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还放着一盘刚蒸熟的用萝卜丝加了一点玉米面做的菜团子,有几个菜团子还被掰成两半。全家人坐到饭桌旁,惴惴不安地吃起了饺子。父母一边吃,一边用眼睛瞅着院门口。
果然,还没吃上几口呢,就听门外有人喊道:“大嫂,在家吃饭吗?”
父母一听,劈手夺下我们手中的饺子碗,回身把饺子藏到锅里,口中答应着:“是谁呀?快进屋坐吧。”
只见俺生产小队的小队长慢吞吞地走进院门。
父母快步迎上去,边走边说:“是大兄弟呀,快来家暖和暖和。”小队长进屋后,说:“大队上叫我看看咱小队各家吃忆苦饭的情况,你们家吃了吗?”母亲连忙指指桌上的菜团子,笑笑说:“刚要吃,你就来了,真巧。”
我们弟兄三个早就把油光光的嘴用袄袖子抹了好几下,但看到小队长进屋来,还是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母亲恨恨地骂道:“都哑巴了吗?没看见你叔来了!”我们这才回过神来,机械地跟着说了句:“叔来了。”
小队长“嗯”了声,看着饭桌上的菜团子,抽动了几下鼻子,望着父母笑笑,意味深长地说:“这忆苦饭的味道还挺香哈。你们快吃吧,我再到别家看看。”说完,转身往门外走去。
父母边往外送,边说:“再坐会儿吧大兄弟。”小队长回了句“不坐啦”,人已出了院门。
关好院门,母亲重新把饺子端上饭桌,一家人终于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吃着香喷喷的“忆苦饭”,过起了“革命化”的春节。(姜远仁)